2022年3月6日,周日,晴。
这部电影在平台上免费了,我刚好无事,边吃早饭边看完了。这片子上映之时,我还是有一点期待的,从演员到片名,能看出来导演是想透过疫情挖掘感情,不想呈现的太过于沉重,甚至主要篇幅放在普通人身上,因为关于抗疫的剧和纪录片已经不少了。不过期待归期待,我并不觉得它值得我去贡献一张票房,于是一直没去电影院看这个片子。
当然上映之后我也从没看过其他剧透或影评,今天第一次看这个电影还是以一个新观众的身份。
这部电影的好和坏都很明显,前半段真的不错,后半段真的太尬。总的来说,及格分吧。豆瓣评分还是挺准的。首先,再次感叹贾玲和黄渤真是天生吃演员这碗饭的,角色气质浑然天成,贾玲的身材也完全不影响演技的发挥。整部片子充斥着悬浮感,唯有镜头带到贾玲和黄渤的时候,才稍稍正常点。
如果疫情是虚构的,或许我会认为这是个好片子,典型的好莱坞套子和镜头语言。然而疫情是真实的,直到今天都没有过去,那么电影后半段的强行煽情就显得非常漂浮,无论是武哥骑着电动车翩翩起舞的时候,还是中年组夫妻大雨中拥抱痛哭的时候,亦或是谢老樱花树下吃爱心便当的时候,我真的是感觉非常尴尬,完全没有情绪共鸣。
电影支线太多,有些演员是为了露脸而露脸,我感觉如果删掉一些过于生硬的戏码,说不定评分还能往上走两步,比如高亚麟徐帆那条线完全可以去掉,实在要加入不如写用要来的那笔债捐款捐物,以朋友的名义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下去,意外怀孕真的太多余!老年组的爱情也很尴尬,既然重点在枯木逢春了那更没必要浪费电影有限的片长再突出闺女死了和姑爷子相处的戏份,吴彦姝那part真应该好好删减一下。难道为了让影片不沉重,我们只能歌颂爱情了吗?周冬雨虽然戏份不多,但是那部分很亮眼,完成的很好啊,有牺牲有友情还有一个年轻女孩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爱。小猫咪那段戏很小,但也让人印象深刻,疫情当下,每个普通人都在好好的生活,真没必要费那么多篇幅写爱情写拥抱,我宁可看删掉这些杂乱的支线来换我武哥这条主线爱情圆满。
说到武哥这个人设真的很好,我身边还真有像武哥这样的女人,工作中女人当男人用,送外卖搬重物,离异带孩子,每天都泡面,热心助人,大灾面前嘴上说着我得挣钱养娃,不给钱的事不干,但能帮忙的时候不废话不含糊不矫情,这样的女人不配给一段叶老师这样的爱情吗?如果不配,那前面很多场戏就显得非常不真实,比如给叶老师送药的时候被拦下了,直接冲进去真的好吗?二话不说就背起男人连跑四家医院去求救,乐于助人也不带这样的吧?晓晓下班之后,武哥带她去吃豆皮,跟一个见过两次面,且在高风险地区工作的人那么亲密也不太好吧?晓晓那么快就挂了,武哥不是密接不用隔离?女导演擅长拍感情,我承认有些地方很细腻,但这些细腻没用对地方没找对节奏就显得很矫情,显然是为了be而be!
武哥作为一个疫情重灾区的高风险人员跑腿骑手,可以随便去叶老师家做客吃饭,那另一条支线同样是高风险志愿者阿勇却过家门而不入,两条主线的情节就充满着矛盾和互斥,难道说领了证的家人是人,叶老师不是人?还是说叶老师是人,阿勇媳妇不是人?阿勇和媳妇孩子的隔空拥抱,叶老师和武哥的隔空拥抱两次点题没处理好,略显矫情。得亏是贾玲黄渤演这个戏,换个人演我是一分钟都看不下去了。
看得出来导演是想通过疫情拍感情,拍武汉活生生的人是如何守望相助的,所以全程武汉话很加分,主旋律电影不好拍我也承认,说起来,曾经我们市领导也想拍个抗议框架下的小人物短片,还找过我写剧本,当时我写了3版一个也不满意,感受也不好,最终把这个活推了。
最后再说两点影评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地方,一个是电影加入了诗歌元素,让电影显得更温情浪漫,武哥一个每日奔波辛苦的女人,每日读到叶老师朋友圈的诗来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泡面都有了别样的滋味, 只是几回见面,几次对话,几句诗,这个温柔包容富有情调的男人就治愈了她的伤抚平了她的痛。 第二个地方是阿勇打拳,在儿子生日那天,披上自己制作的披风,扮演英雄哄儿子开心的样子有打动到我。黄渤的这条故事线完整不刻意真实,媳妇嘴上很生气但心里很挂念于是快递去了新鞋,真的很有老夫老妻之感。(同样送东西, 许绍雄饰演的角色非要套上个志愿者的身份给谢老送饭, 显得格局小了,年纪那么大又是感染高风险人群,确定不是给国家添乱吗 ) 按下暂停键的,是城市。 让人们的生活正常运转的,是千千万万勇敢的志愿者。 我们不会忘记他们。 电影如果只着眼这两条故事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