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图书馆借的这本《通往乌托邦的旅程》,“乌托邦”的意思,就是理想的国度。借书的时候被这个题目所吸引,也许我心中也有一个乌托邦,也许潜意识中我也正在迷茫中追寻着去这样一个圣地的路吧。
这本书分两部分,前一半是作者对自己创作与生活的回顾。真人真事。后一半收录了作者的一些中短篇小说,一共11篇。
关于作者的经历部分,我认真的读了,其中《看围城的那些年》这一篇,让我知道一个作家是怎么诞生的。在他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阅读,当然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以及后来在不同城市中生活的这些经历都成为他的写作素材,最关键的是他有一颗洞察生活的心。
想起自己小的时候,没有什么条件可以看到各种书,家里最多的是杂志《山海经》,我喜欢看《山海经》里的一些民间故事。我不知道这个书是哪儿来的,父亲说是别人送给他的。这些书伴随了我无聊的小学生活。
当时上小学,学校里没有图书馆。我没有机会接触到课外阅读的书籍。我姐姐的老师,借给她很多《少年文艺》,她带回家,我跟着一起读。具体都不记得了,只觉得看书真是开心啊!
后来有一年,学校忽然来了一批课外书,可能是捐赠的,统一放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布置了书架。暑假开始前,学校允许我们去那个书屋借书,每人一本。我抱了一本厚厚的《安徒生童话》带回家,看了一个暑假。
初中的时候,受同学影响,开始看《男生女生》这样的杂志,杂志中有一些学生投稿的文章,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投稿,写了几篇自认为不错的文章贴了邮票寄出去了,但是都石沉大海。有一天,竟意外收到了一封回信,信是打印的,也许同一内容复印了N次,寄出了N张,但是我还是为此感到激动,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编辑部的回信,信中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深刻,“造梦的人永远年轻”,这句话鼓励我要心怀梦想。
高中时,学校成立文学社,我积极报名参加。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爱好文学的男老师,他的语文课,不照本宣科,常常让我们自读自悟,更多的时间是让我们通过阅读去积累,他让我们通过练字的形式,摘抄一些美文佳作。就在高中的那些年,我的书写有了进步,早早播在心里的那一颗文学的种子,也开始萌芽了。好几篇文章先后收录在学校出的学生优秀作品集里。这让我在选文理科的时候坚定地选了文科,让自己成了一个文科生。
上了大学,到学校图书馆看到那么多书简直是如饥似渴。可是那几年看书,我没有学会好好整理,写读书笔记。竟然看了什么,到现在都不记得了,真是白白浪费了大学时光。所以只好用一句话来安慰自己,“所有你看过的书都渗透在你的血液里了”,我就当它们溶解了,聊以自慰。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同事金老师说,如果要想自己的业务能力强,就要学会写反思。当时我们在九寨沟,在五彩池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如果能坚持写作,一定成长起来很快。良言是良言,可惜我没做到。
近两年,看了很多关于自我成长的书,其中无不提到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要多阅读,多输入,勤写作,多输出;通过阅读让自己的脑子活起来,通过写作倒逼自己阅读和思考。
于是立下flag,准备写点什么,但是人总是有惰性,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荒废了时光,还为自己找无数的理由。而立下的flag,早就见鬼去了。
今天写下此文,悼念自己枯萎许久的文学种子。春天到了,我想重新给它浇水施肥,让它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长起来,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