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碧宇
一丶清清爽爽一条线,心心念念为表达
一一观《松鼠》和《带刺的朋友》有感
有道是指哪打哪,两位授课老师的课堂指向再清楚不过了,就是指向表达,一切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不愧是“致用语文"教学主张的副产品。
为了表达的需要,课文就更多地作为例子一一权且借你妙文一用。
那么,怎样用好这个例子而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呢?先得关注这个例子的表达,分析这个例子的表达,这是“进去"。
布封的《松鼠》虽属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活泼,读来趣味盎然。这趣味是怎样出来的?不好说清,咋办?借!借同为说明文的《太阳》和《中国大百科全书》选段对松鼠的介绍,将三者摆上台面,高矮胖瘦一目了然一一原来布封要表现的正是对松鼠的喜爱。爱之,则喜见之,尤怜之,甜言之,蜜语之,则有说不完的话。难怪全文都是围绕"讨人喜爱"来写。而百科全书是没有感情的冷静的旁观者,语言是客观的、理性的、简洁的。
这样一比,便明白了选择怎样的表达方式主要源于表达的需要。而表达方式不同,即使写同一物事,写出来的也都大异其趣。
抓住一个词,拎起一篇文。抓住一个词,明白一片心。用史玉君特级教师的话来说这叫“入而有方"。
"入而有方"之后,还得"出而有法"。只入不出,会把人憋死。仅知道例文表达之法还不够,还得学一学例文的表达方法。怎么学?借!将“百科全书式"的一段话改写成“《松鼠》式"的句话,将无情的话改写成有情的话。
学以致用,现炒现卖,热气腾腾。
你说高明不高明?
《带刺的朋友》的教学也是由一个词辐射一篇文。问一句小刺猬“高明"在哪,便逗得孩子们“吱吱喳喳”个没完,不知不觉间,就在文中进出几个来回了,就懂得这位“带刺的朋友"是真“高明”了,也就知道“我"是真把这“带刺的”当朋友了。
与《松鼠》的教学更多是采用对比所不同的是,《带刺的朋友》更多是采用想象,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孩子们说话的兴趣,最后还让孩子们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一一一教师先讲好一段故事,接着请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先总后分,讲一讲松鼠"高明”的故事。至此,由"入而有方"上升到"出而有法",臻于"致用"。
一词贯全文,半空挂灯笼一一高明。
一、理趣之文,情趣之教
一一观《王戎不取道旁李》有感
小伙伴都去摘李子,小王戎不为所动,不是不爱吃李子,而是知道这李子苦,难吃。他怎么知道的?对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断出来的。这种能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是该文教学的难点,应该也是旨归)。七岁,就有这样的心智,真不简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篇富有理趣的文章。但是文章并没有呈现道理,而是只讲故事,简简单单地讲故事。
因为简单,就缺少了很多细节。缺少了很多细节,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孩子们是读不懂或一知半解的。
宋运来老师的第一个不简单,就在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哪里读不懂?哪里会卡住?尽在掌握中。
宋老师的第二个不简单,是在缺少细节的地方,在留白的地方精耕细作,生成了课堂上许多精彩。如“人问之”,这“人”可能是谁?这“问”会怎么问?“不同的人”会怎么样“不同地问”?
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眼前就有了情景,学习枯燥的文句就变成了讲演有趣的故事。
宋老师的第三个不简单,也就是以讲演故事为抓手,一次次把孩子们带到路旁,带到李子树下,让孩子们当路人、当王戎、当小伙伴,甚至当李子树,一次次走进人物心里,去揣摩人物会怎么想、怎么做,把文章读厚,使故事情节越来越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
小古文难学吗?难!但孩子们竟不愿意下课,他们还想听《瓜田李下》的故事呢!何也?好玩!为什么会这么好玩?因为宋特的课有情趣。
一篇蕴含理趣、缺少细节的小古文,宋老师却能教得如此活色生香、有情有趣,你说高明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