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一起合著的《刻意练习》自出版后一直广受关注,在各类有关学习的公号和文章中常被提及,推荐。他们在书中提出的刻意练习理念也被大众熟知、接受,成人们为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指导方法。
作者在书中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理念:人们可以通过在某一领域足够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成为该领域的杰出人才。你没有成为杰出人才的原因,是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持之以恒的刻意练习。
作者在书中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事例多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
比如音乐奇才莫扎特,很小的年龄就成为了音乐全才。作者认为,莫扎特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精通音乐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在音乐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刻意练习。而国际象棋、芭蕾舞、竞技体育等领域的杰出人才成功的道路也如出一辙。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大脑具有像身体一样的可塑性,大脑可以通过在某一领域的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拥有在该领域的强大能力。
作为心理学家,安德森艾利克森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刻意练习之所以有效的心理学原理:刻意练习的过程是建立心理表征的过程,而心理表征的建立能让我们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擅长某类事情。
安德森艾利克森在书中说的刻意练习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而是一种拥有科学引导、明确目标、及时反馈的练习。
至此,我觉得安德森的观点都是非常有理有据的,很使人信服。他确实发现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刻意练习。并且,他还把人们在无意识中运用的这种方法明确提出,为人们的技能学习标出了清晰的路径。
在书的最后,安德森艾利克森还特意用一个章节来告诉读者:世上没有所谓的天才,只有缺乏刻意练习的人。他还说,相信天生才华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想。
虽然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觉得作者举的例子有些重复啰嗦,但整体上还是比较赞同他的观点的。
我和朋友们开玩笑说,这本书让我彻底从心底消除了自卑,因为它让我明白了自己没有成为杰出人物的原因不是我的智商有问题,而是我没有在任何领域进行过刻意练习。如果从现在开始,我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刻意练习,说不定我还能成为杰出人物呢!那就是传说中的大器晚成啊!想想就觉得激动!
大家一起嘻嘻哈哈地说要等我成名的那一天,等着让我来请客。
然后有一位朋友提出了异议:天赋与人的成功,真的没有半点关系吗?
我开始一直很支持作者的观点,向他们解释作者的想法是经过了很多论证的,甚至一度觉得持天赋说的同学顽固得无可救药。
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在朋友所举例子的启发下,我忽然察觉出了作者在论证过程中的一个漏洞:安德森艾利克森在书中研究的样本基本都是成功人士,这些成功人士有很多都是世界级大师。就像作者说的,这些人的成功,肯定离不开刻意练习。
但这些人在自己获得成功的领域中所持有的天赋,与普通人相比,是高还是低呢?作者一直强调说,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测了一些领域中大师的智商,发现很多大师的智商与普通人比,并不偏高。
但智商和天赋能否完全划上等号呢?
对这个问题,我持和作者不一样的看法。
我觉得智商和天赋并不完全一样。
智商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等。
天赋,则是对某些事的擅长和天生执念。
所以,智商普通不代表在某一领域的天赋一般。
我们是否应该完全撇开天赋只强调刻意练习呢?做了十几年教育工作的经验告诉我,肯定不行。接触了那么多孩子,明显感觉到孩子们身上存在的差异:每个人擅长的领域都不一样,强行让孩子在不擅长的领域内进行练习是效率很低的一件事情,也是很痛苦的过程。学校中一直存在无法消除的偏科现象,也许就是对比最好的注解。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嘉德纳早就已经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人们所擅长的事情主要集中在八个领域,不同的人擅长的领域是不一样的。
安德森艾利克森书中所讲的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物,也许他们的智商并不特别突出,但他们找到了自己擅长并热爱的领域,所以他们最终能够脱颖而出。
书中的另一个漏洞是对样本的研究时间跨度很短。
安德森是从结论处即已经取得非凡成就的人所进行的刻意练习进行研究的。他的研究样本很少有普通人,即便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也已经在刻意练习的路上走了很远。
真正能论证天赋说无用的方法,是他选择一群普通人,一起在同一领域练习,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客观的,更接近真实情况。
就像纪录片《56up》,为了证明阶层是否是固化的,导演从所选样本的七岁开始拍摄,每七年拍摄一次,这种拍摄一直持续到样本56岁时。这种观察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我觉得对刻意练习理念更加严谨的结论应该是这样阐述的:人应该在自己天赋最为充分的那一领域中进行刻意练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将天赋调动,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