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址位于山水林田湖自然风景区,距老校区58公里。2000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建设,主要建筑包括办公教研楼、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及学生公寓楼、餐厅、体育馆等20余个建筑单体及体育运动场等附属配套设施。
新址规划设计坚持以“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运转”为目标,按照“着眼需求,瞄准前沿;贴近实际,利于发展”的原则,划分为四个区域:
办公教学区
由办公教研楼、教学楼、图书馆和礼堂等4部分组成, “四位一体”的建筑群构成学院标志性建筑。
(二)学生生活区
由一到十五号公寓楼,学生餐厅组成。
(三)服务保障区
由服务楼、保障楼、教师宿舍楼组成。
(四)休闲区
由中心花园、北侧植物园和东侧果园组成。中心楼前后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学院“三园环抱”,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动景象。
校区建筑外观以灰、红、黄色为主色调,彰显建筑单体气势恢弘,学院发展前景辉煌;校区道路呈“三横压两竖”格局,形成一环、二环、三环等三个方形环路,校区外环路长达12600米;围墙、护栏、照明等统一规划,新颖独特,富于文化底韵;校区内三个库区,功能布局科学合理,既能满足使用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院内停车、交叉通行等造成的管理不便及安全隐患问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可视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运用于教学、科研、管理、办公、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高校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功能。
新址整体规划,凸显四个特点:
(一)主次分明。体现在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等主体建筑与其他建筑区分明显;教学科研区域与其他区域主次分明。
(二)布局均衡。整体建筑前后左右布局匀称,均构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三)庄重大气。整体设计简洁明快,庄重大方;单体结构规范严谨,充满生机和灵动。
(四)节约土地。根据使用功能和整体布局,能合则合,能并则并,馆中有馆,场中有场,一场多能,一馆多用。
中心区建筑立面从南往北看,就像汉语中的“山”字,寓意为学院党委高瞻远瞩,集体领导坚强有力;全体师生众志成城,安全发展稳如泰山。
中心区建筑平面从北往南看,就像一个大写字母“T”,寓意为特殊的院校、特殊的人才、特殊的使命。
新址营门外挂灰红色大理石,5米拱形钢架结构,寓意钢铁铸就,坚若磐石。外观象楼庄严雄伟,中间似桥浑然一体,头顶蓝天白云高峨大气,浇筑钢筋铁骨坚强稳固。大门内侧是一块巨型灵壁石,形如藏龙,态似卧虎,名曰“龙腾虎跃”。寓意学院师生威武矫健、充满活力;象征学院发展生机勃勃,任重而道远。
新址规划设计体现了“五个理念”:
(一)整体功能布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学、科研等均集中在东侧一线;食宿和工作均集中在西侧一线。既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员和车辆交叉通行,又极大方便了师生日常生活和管理。教学、办公、阅览和礼堂处于校区中心位置,既有利于学术交流,又有利于学院组织及举办大型集会活动时的人员疏散。
(二)教学科研设施体现了“中心居中”的理念
把学院担负的“培养人才、突出科研”的中心任务作为新址规划的出发点,主要体现在位置突出,面积突出,功能突出,投入突出。
(三)校区环境布置体现了“崇尚自然”的理念
注重建筑物与校区绿化、水系、照明设施的整体协调,建筑密度仅为11%,容积率为0.46,绿地率达到51%。呈现出局部景点化、校区园林化、居住生态化和人在景中住、路在林中行、水在院中流的绿色、生态、景观式特色警营。
(四)附属配套设施体现了节约资源的理念
建设中充分利用较为先进的太阳能、水源热泵等设备,选择保温环保材料,解决师生洗澡、用水及取暖制冷问题,力求实现“建起来用着舒服,运行中节约财富,管理上不背包袱”的目标。
(五)土地分配使用体现了“持续发展”的理念
规划中不但在校区西北侧留有80亩发展建设用地,而且在营门两侧及图书馆、教学楼北侧还留有4个楼座,大发展用大地块,小发展用小地块,不仅为今后发展留下了足够空间,而且能有效避免后续建设对初始规划布局的影响。
建设中,学院党委严格落实加强工程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质量有保证,经费不超支,人员不倒下”和“优质、高效、节俭、安全”的要求,坚持“适用、耐用、够用”原则,充分发挥“四个层面”作用,强化“四个环节”管控,严格工程阶段审核,确保学院领导机关决心意图和指示要求落到实处。组织实施过程中,学院坚持公开透明的运作方式,督导施工单位,确保工程招标及建设程序符合规范要求;督导所属人员严格落实现场管理“六项制度”和“八个不准”;整理汇编新建工程9个门类435份文件资料,并以周报、月报等形式将有关信息及时发布在局域网上,使全院师生随时了解和掌握新址建设情况并实施全程监督。上级组织联合审计组综合审计和工程建设检查组联合检查验收,均对工程质量和管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在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上,我们采取 “控制三道防线”,抓好“两个层面”、每晚“一次例会”的做法,严格落实每天“早上部署一遍、上午督导一遍、下午检查一遍、晚上讲评一遍”和“喝酒警告、出门报告、死盯死守、随叫随到”等管控措施,确保了工程质量优良,施工现场安全稳定,数千民工无一伤亡。使 “正规的管理秩序、良好的政治氛围、热烈的施工场面”贯穿始终。
“景观一样独特,花园一样美丽,社区一样方便”的新学院的建成,在改善师生教学、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势必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坚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