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人,你向他提出一件事,他脱口而出的是不行,想到的更多的是失败,完全没有哪怕一点点勇气的去尝试;学生会的学长想让你担任下一届的会长,但是你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婉拒了,当学长找到下一届的会长人选,你又懊恼不已,认为能力不及自己;工作中项目负责人分配一个项目要求你担当项目组长,你的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拒绝,而不是去尝试,当别人升职加薪的时候,你又抱怨连天,这些你是否都经历过呢?
你是不是看出某些端倪了呢?你的第一个想法为什么都会拒绝呢?
这些都是和我们的“记忆”相关的。
当我们年龄随之在增长,阅历不断丰富,我们也同时遭遇多次”失败”并且会附带着得到别人的的客观评价,我们通常会记住别人的消极评价,并告诫自己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记忆深化)而积极评价通常会忽视(记忆吸收-潜意识)
给大家分享一下背后的原理
在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动物做实验的时候曾提出来一个理论「习得性无助」。实验内容:就是把一只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面,然后给铁笼子通电,这只狗就必定会被电到。不用我说,一只狗被电的时候一定是悲惨的,肯定会到处乱窜并且苦苦哀嚎,拼命的想逃脱。但是科学家锁上这个笼子的门,所以狗逃脱不了,它只能默默的忍受着电击的结束。于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过去了,当时间足够长,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在某一天科学家把这个铁笼子的门打开了,然后继续给这个铁笼子通上了电。大家到现在肯定觉得那铁笼子通上了电,门却打开了,这只狗肯定夺门而出,去逃避这种折磨。可实验的结果却表明,这只狗不会逃离笼子的,之所以不会离笼子,不是它不想逃脱开,那是因为过去无数次的经历,让它学会了一样东西,这样折磨我是躲避不开的,我只能苦苦的趴在地上哀嚎,承受一次又一次的电击,等着痛苦的结束。
听完这个实验什么感觉呢?这只是一只悲惨小狗,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习得性无助」适应于整个生物。这意味这你和你周围的人都会有这种情况。通俗点讲习得性无助就代表这种无助感,这并不是先天就获得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本来可以主动逃避的痛苦却绝望的等待着痛苦的来临,学习形成的种对现实的无望以及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你是不是害怕悲剧重演,越美丽的事物却不敢拥有,其实这也算一种习得性的状态,通俗一点就是一个人消极的面对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难,并且相当依赖别人的建议和帮助,二战时候的犹太人幸存者,普遍都拒绝关心和鼓励自我,因为你想他在集中营那种环境里面呆过,他的思维根深蒂固的被植入一种思想;人与人是不可信任的,他发现这一切我是改变不了的,他至今还绝望的面对今天的一切。
驯象师们可以用一根小小的绳子就可以拴住比自己大几倍的大象也莫过于此了,我们通常会犯错误‘归因错误’和‘认知偏差’,什么理由都归结于自身,自我的错,我就是这样的人只能这样子了,没办法,这叫归因错误。而认知偏差呢,我改变不了什么,这是天意所为,一旦他察觉这是命运,他就不去挣扎,再也不去改变,终归泯然众人矣。
当我们理解「习得性无助」并了解产生的原因,我觉得生活之中可以去应用,当你还是孩童的时候,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是好奇的,喜欢到处乱爬乱摸,对于他来说什么都是第一次,但是第一次往往容易出错,大人们通常都会呵斥他,不要,不能,不准弄,太危险了下来等等,他每一次都仿佛鸟儿困在囚笼里被限制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于自己做的事情都不会那么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会不会遭受训斥,他的心里会种植一种想法’听大人的话’,渐渐就会成为一个乖孩子,听父母的话,那也不碰,也不摸,同时也埋下了自卑的信念。
当给孩子找老师的时候,一定要“有趣”,孩子有了‘兴趣’才会决定孩子会不会喜欢他所学的,而对于初学者一个老师专不专业都可以应付了,毕竟兴趣才是第一动力。
另一种就是给孩子还有学生给与更多的‘鼓励’,而成年人则多给自己奖励自我犒劳,这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是一个坏学生的,都是他们的努力不巧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慢慢就失掉信息,产生厌学的情绪,大人们也常常出现这种习得性对学习的无助感。
或许下一次别人请求你做些什么,你应该会深思熟虑,更好的生活!
学习只是为了应用,望你我能够更好的应用。
昔羡朝歌夜弦之高楼,后又倾城倾国之舞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