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饺子正名

1800年前,张仲景为解家乡民众冻饿之疾,创制了亦药亦食的“娇耳汤”,从那之后,这充盈着大医博爱的“娇耳”在民间流传中不断改良,不断演进,终于形成了当代的饺子。

侨居海外的华人,每逢与各族朋友共餐,总会带上一份精心制作的饺子,而世界各国的朋友们也都分外钟情于Dumplings。但是,这样一种蕴含着历史文化的美味,在海外却总是与小吃、快餐同档。这不由得让人生疑:难道小吃快餐就是饺子应有的地位吗?

今年2月22日,惠灵顿市博物馆与雅风社共同推出“雅风品牌饺子文化品尝活动”,23人在网上报名参加了此次活动。品尝饺子用嘴吃,怎么叫“文化品尝”?

中国餐饮文化对美食的品鉴凝结为“色、香、味、养”四字。色由目生,香靠鼻嗅,味为舌品,养是知觉。文化品尝就是从色香味养四个方面试图理解和领会先人在饺子文化上的智慧。

面皮包上馅,饺子在“色”上似乎无可言说。其实,最初的饺子像耳朵,命名娇耳;饺子在变迁过程中有时叫扁食,有时叫云吞,有时叫交子;有时呈三角形,有时似弯月,有的起花边,有的像燕窝……最终,胖胖的元宝形成为多数人的最爱。设想,一盘盘热气腾腾白白胖胖的元宝样饺子端上阖家团聚的饭桌,那喜气洋洋的感觉哪是一个“色”字所能概括?!

饺子的香,只有在制作到品尝的全过程中才能体验,肉为腥,肉馅经多种调料调制叫“去腥增香”,这其中的化学过程无可言说,却能在嗅觉上充分体验。菜有菜香,肉菜蛋调和之后的馅料之香又是别一种体验,至于咬开饺子的扑鼻香气,不说也罢,因为多数人此时已无暇再闻,而让位于齿舌了……

饺子的味,是最体现先人智慧的地方,一食百味犹不足形容,都是饺子,谁能说得清馅料有多少种,谁能说得清各种食材在饺子馅料调制时能有多少种搭配变化!饺子的原味由馅料的调配决定,吃饺子时还有佐餐的调料:酱油、米醋、香油、辣椒、蒜茸、甜蒜等等,一只饺子配不同的调料竟也能吃出一饺多味。

养是营养,营养是食物对身体有益的正面作用,吃饺子时感觉不到,但饺子的创制者却是有心为之。名医张仲景的“娇耳汤”即是用面皮包上羊肉碎和草药的汤饺,创制的目的就是药食同源治疗寒疾。当代饺子的时蔬搭配也是同理:如牛肉有腥膻味,加上洋葱可祛腥增香,胡罗卜有很好的解腻效果,荤素搭配,营养恰到好处;又如鸡肉的高蛋白是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能有效补充人体的脂肪和磷脂,鸡肉做馅,加上蘑菇和蓟菜,清淡鲜香,营养更为全面……

雅风品牌饺子文化品尝活动以观看幻灯片开始,幻灯片介绍了饺子的历史、传说,介绍了饺子在中国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详细讲解了制作饺子的食材、工序、制作方法和工具。

参与者来自多个族裔,男女老少都有,他们非常仔细地看、认真地听,那表情似乎在说,小小的饺子竟有这样多的文化内涵!

学习包饺子是各族裔朋友十分热衷的事,在老师们耐心示范后,虽然他们一开始小心翼翼、笨手笨脚,但经过不断努力,多数参与者都学会了擀皮并能包出像模像样的饺子!

品尝过程与以往不同,第一轮牛肉洋葱胡罗卜和鸡肉口蘑蓟菜,摆盘配料为糖醋酱、黄瓜和食用鲜花;第二轮猪肉芹菜和十鲜素馅,摆盘配料为蒜茸酱、枸杞和鹰嘴豆。同时,图文并茂的精美菜单也送到每位品尝者手中。菜单上不仅有四种馅料的构成,还详细标明了各种摆盘配料的营养成分。这能让品尝者吃得眼明心亮。

分轮次、摆盘、送菜单,这是参与者吃饺子完全不曾想到的,满满的高级感!

饺子带着千年文化,象征着家庭愿景,蕴含着东方审美,充斥着先人饮食智慧。内涵如此厚重的饺子完全配得上炎黄后人精心创制!完全配得上高端饮食的华美包装!

品尝者带着他们自己亲手制作的水饺,心满意足向组织者告别,活动的圆满成功让雅风人感到极大的安慰……

为饺子正名,我们做出了成功的尝试!我们坚信:当有关饺子的文化叙事能如法餐般充满哲学意味,如日料般透着禅意思辨而被世人所共赏时,饺子终将在人类文明的长桌上,获得与其历史厚度相称的尊贵席位。

朋友们,一道努力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