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绝境中不绝望,顺境中不顺从,一部现代人的生存与生活指南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ID:燕影书痕,文责自负

《鲁宾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公认为荒野求生文学的鼻祖,也是现代中小学生的必读经典。

我小时候错过了此书,后来虽闻其大名,可直到现在才开始细细品读,读完确实遗憾读得太晚。尽早读到它,我的人生是否因它而不同?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顺从

冯骥才先生说:“一阵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顺从。”每个人对生命的定义不一样,但这句话,在我看来,像极射手座的座右铭,更是书中永怀探索精神的鲁滨逊一生的写照。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境优渥富裕,父亲希望他在家乡过着安分守己的安逸生活,他却对航海和未知的远方深怀向往。这个叛逆少年违抗父命踏上了航海之路。

首次出海他便遭风暴袭击,险些葬身海底,风暴中他发誓不再冒险,风平浪静后立刻忘记誓言,再次启程。第三次航行,他遭遇海盗袭击,被俘为奴。两年后冒险划着小舟逃脱,幸得葡萄牙货船相救,后辗转巴西成为种植园主。巴西的种植园经营两年后大获成功,他发财致富,过上了恬淡的幸福生活。

可他又不安于现状了,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出海。在南美洲海域巨浪吞噬了整船生命,唯他被卷上无名荒岛,从此开启了28年孤岛生涯。28年后一艘英国船只因水手叛乱停泊荒岛,鲁滨逊助船长夺船,最终登船归国。当然,他回去安顿好一切后,又开启了充满未知的新的旅程。看《鲁宾逊漂流记续集》简介中,他还去到了中国。他就这样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在不断“毁灭”“注定”“重生”的循环中,一次次出发。

回看鲁滨逊的一生,像踩钢丝一样行走,充满惊险和刺激,看得读者都心惊胆战,后怕不已。但正因为他这种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他才书写了独一无二的人生传奇。

我觉得“不顺从”是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世俗总是希望多一些顺从,比如父母希望孩子按自己设定的道路前进;比如每个时代的成功定义会对人形成一种桎梏。

生命如果真的有意义的话,一定是因为能遵从自己的内心。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应该勇敢听从自己的意见。鲁滨逊天性热爱冒险,如果他勉强自己顺从父命过着平淡的安逸生活,他肯定得不到快乐。

人类也是因为不顺从的特性,才能不断突破极限,不断探索未知世界,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绝境从非末路

人生之路单凭匹夫之勇肯定不够,有勇有谋,才能在困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荒野求生文学的鼻祖,《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堪称种田文的教科书。

当鲁滨逊从昏迷中醒来,眼前只有海浪、礁石与密林。他的求生本能瞬间爆发:他利用沉船桅杆造了一只木筏,11次往返运送物资:枪支弹药、工具、谷物种子等:他在山岩上挖洞穴、搭草屋,削尖木桩筑起5米宽围墙。

当船骸资源耗尽,鲁滨逊的创造力彻底爆发:食物方面,他意外发现鸟衔谷粒,他开始试种大麦水稻;驯化野山羊挤奶制奶酪;晒葡萄干当粮食储备。器具不足,他烧陶制成瓦罐,捣树皮编箩筐。

为了便于环岛巡视,他耗时6个月砍下大树干制造独木舟,却因离海太远无法拖动,只能重新在近海处再制造。

他在日记里列下“福祸清单”,“祸”:流落荒岛、无衣无食、无药。。。;“福”:唯我幸存、岛无猛兽、可打猎。。。

病痛来袭,他通过喝烟叶泡酒杀毒,和阅读《圣经》感恩信仰的力量,挺了过来。

这个在绝境中孤身奋战的赤贫白丁,凭借顽强的意志,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运用在不断尝试中取得的生存智慧,在荒无人烟远离尘世的小岛上,打造出了一个坚不可摧、富饶美好的岛上王国。最终,鲁滨逊拥有一个“城堡”,一个休闲庄园,几处羊圈,两只小舟,源源不断丰富又营养的食物和强健的身体。他是整个小岛的国王和绝对的主人。

书中有句话必须完整记录下来,“这足以证明我并没有游手好闲。凡是过上安逸生活必须做的事,我都在不辞辛苦地做。”

是啊,想过上好日子,即使隐居,也要劳作,自律才能得到自由。我看到书中鲁滨逊从未放弃过自己,放弃过生活。为了能在岛上安然度日,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苦。

我觉得这本书早已超越冒险故事本身,它能成为照向现代人性的镜子。当房贷、失业、内卷如海浪般袭来,我们何尝不在各自的荒岛挣扎?如何走出困境,重构现代生存能力,是每个现代人的命题。

对文明的执拗

也有人说这本书浓缩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我看来也是如此。一个人,因为对文明的执拗,把人类进化史演绎了一遍。

鲁滨逊流落荒岛,没有自暴自弃像个野人一样浑浑噩噩只求填饱肚子,更没有因为与世隔绝而放弃人类的文明性。他一直认认真真按照人类文明的方式生活。

他坚持写日记,记录岛上的生活经历,天气变化等。他在十字木桩上记录日期,短痕为天,长痕为周,最长痕为月。他用文明生活中记录和总结生活的方式,帮助他保持思维的清晰和有序。

他利用自己的建筑知识和工具,在岛上选择合适的地点搭建房屋,抵御风雨和野兽,保障自身安全。

凭借在文明世界积累的经验,他用岛上的资源制作铲子、斧头、陶罐等工具和器具,用于狩猎、耕种、烹饪等活动,满足生活需求。

他开垦荒地、种植大麦、水稻等农作物,还圈养山羊,通过这些农业和畜牧活动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如同文明社会的农耕畜牧生活。

虽然岛上没有其他人烟,他在南美洲海岸见到的人类也都是赤身裸体,但他坚持穿衣服。当旧衣服破烂成碎片无法再穿时,他就用动物皮毛缝制衣服和鞋帽。

他救下将被烹食的野人俘虏,为其命名为“星期五”。他教其英语,赠衣裤,授基督教义,教化其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员。

在这些对文明的创造过程中,鲁滨逊也得到了无可比拟的快乐。

经过三天三夜,他发现自己做出了一件能耐火的陶罐时,那种喜悦之情是无上的,即使这只是一件很寻常的事。

他一心要做出桌子和椅子。因为他觉得没有桌子,连写字吃饭都无以为凭,世上最起码的生活乐趣都无法享受。

他的山洞里,沿着岩壁搭建了一排排木架,摆放着他的各类器具。他看着物品安置得井然有序,取用方便,而且收藏丰富,心里感到无限的宽慰。

他和星期五相处日久,渐成生死兄弟。他们配合默契,一起设伏平叛,助船长夺船成功,才得以重返大陆。

文明是什么?我想,文明意味着希望和美好,是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家园。

被文明浸润过的鲁滨逊,怎么甘心倒退回蒙昧的生存状态呢。我想正是因为这份对文明执拗,鲁滨逊才能在孤岛打造出一方文明的天地,才有远离人烟数十年也泯灭不了的,回归文明社会的渴望。

读完《鲁滨逊漂流记》,我看到一个关于勇气、坚韧和希冀美好的故事。它不仅是个冒险传奇,更是一场开拓新世界的征程。

我看到评论说:这部经典小说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成就,是因为塑造的主人公鲁滨逊形象与以往完全不同。他身上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表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多少年来,正是这种形象激励了无数的西方历险者勇敢地去未知的新大陆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对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尽早读到这本书,是不是能更勇敢地开创自己的人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