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备课反思:
在备写这一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我已经将这一单元上过了。所以在备写时我是一边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一边再次研读教材改进之前上课中的问题来备写。总的来说我把握的主思路是:无论是单元导读,还是课后题,都在指向孩子们的写作训练上。在备课时,我确定了本单元的指向性应该是这样的:写作→生活→观察→细致观察,并且按照这个指向,我罗列了本单元每一部分应该注意的写作训练点:《搭船的鸟》告诉我:外形可以从整体到部分,过程可以抓连续性的动作,这是细致观察;《金色的草地》告诉我:事物有变化,观察可聚焦变化;“初试身手”告诉我: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这是写作训练点,更是写作技巧。我觉得写作技巧不仅需要强调,而且还需要我们把这些专业术语再结合生活里的例子,让孩子们理解,并且总结。结合以上的思考,我在第五单元的习作训练的思路是这样的:课文→总结写作技巧(师生)→记录(生)→自由练笔,自己选用→讲评→再总结写作技巧。
课文讲完之后,及时总结出现的写作技巧,并且让孩子记录。如上文提到的,在第15课《搭船的鸟》中总结“从整体到部分”的外形描写、写一件事的过程时要注意主人公的连续性动作;第16课《金色的草地》中总结观察时聚焦“变化”;在“初试身手中总结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这些要求孩子记录下来。在大单元备课设计中,我结合第六次作业中点评老师提出的意见,舍弃了一些细致末节,重点围绕“观察”这一写作要素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侧重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设计完再回过头看自己的设计,感觉还是有些不完美,这样的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操作性是否科学合理?等等,有机会我一定要再去实践,在实践中完善我的设计。
说说教学反思:
在完成这次预习作业中,我一边研读教材一边回忆我的教学过程,就有了一些想法: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在这一单元教学中,每讲一篇文章,就进行一次相关的写作训练。比如第15课《搭船的鸟》讲过之后,给孩子总结了细致观察的具体方法:①写外形时先观察整体后观察部分②写一件事的过程时要注意主人公的连续性动作,接着出示了“鸬鹚”的图片,引导孩子说一说对“鸬鹚”整体印象是什么,接着让孩子们说看到的“鸬鹚”的局部特征;这之后,我又给孩子们播放提前找好的“鸬鹚”的视频,引导孩子们关注到“鸬鹚”的一系列的动作,并用上合适的动词来描绘。最后就是重头戏——写作训练。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写作技巧的表述太学术化,孩子们不易于理解。比如在进行““鸬鹚””的观察写作时,一开始讲整体描写的时候,我就应该再细致到什么是外形的整体,是体型、皮毛颜色(人物的话皮肤、衣服)、给人的感受;其次,关于描写连续性动作,孩子们写“鸬鹚捕鱼”的片段,只知道要抓动作,可是他不用动词,例如“一下上去了一下下来了”此类的,或者只能想到“扑”等一个或两个动词,我应该细致到“将动词用连接词连接可以用来表示连续性动作”的表述,而且第一次学习这种方法,我应该带着学生把视频逐段暂停,和孩子们一起寻找不同阶段的适合的动词,并且板书到黑板上,再让孩子想办法如何用文字把这些动词变成自己最形象的表达。我犯了“自以为是”的错误,对孩子初次接触的知识,越具体的表述,孩子越能理解,降低难度很重要,初次费劲些也好,只有初次他真正学会了,之后孩子才有熟练应用的可能。
2.写作技巧不该是我“塞”给学生的,总结写作技巧时不如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很多时候,我们直接塞给孩子们的技巧,他们并不乐于接受。如果类似的课文,以课文为依托,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发现、总结技巧,也许写作指导和训练就高效、实用多了……
3.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没有同步跟上。我就发现观察是写作的一大法宝,可是如何把眼睛观察到的东西用文字表现出来,这是孩子们最欠缺的。写作训练时,找不到形容词,动词,生动化的语句来形容自己观察到的画面,是大部分孩子写作慢、写作难、不会写的主要问题,也关系到他能不能把写作技巧加以运用的主要阻碍。
感悟:
经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和大单元教学设计,我想,如何细致观察的课题必须继续,不能随第五单元的结束而结束。我讲的是已总结的写作技巧,可观察的对象是生活,生活的丰富多彩就决定了观察的方法是无法全部总结的。而且,我应该相信一定有孩子有最与众不同的视角。那么,一单元的教学,无论基于课本的写作训练,孩子们练习得有多么得好或者不好,对于观察这个课题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个单元的教学时间过了,观察的教学时间绝没有结束;让孩子学会观察的写作训练也应该继续,并且我要带着他们把观察带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