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
认知决定人的行为方式;
人只能挣认知范围之内的钱;
……
以上都是有关认知的评论,他们无不是告诉我们提升认知的重要性,但是却很少有人告诉你提升认知变现的能力更重要。
我们都知道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正确的做事重要,对错的逻辑大于得失的逻辑;但是,在现实的选择与判断中,你有没有将做正确的事作为第一原则、用对错作为方向判断的行为准则。
可能你听说过阅读变现、写作变现、知识变现、私域变现,但很少有人提及认知变现,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认为“认知就是获得,认识到就是得到”。
比拓展认知更重要的能力是认知变现的能力,源于很多知识或者理念不是我们不懂,而是我们不知道在什么场景下去应用那些既得的认知。
常识是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也是多数人的既得认知,有些人可以利用常识就做对多数的人生决策,但是有很多人掌握了更多的理念与认知,仍然未能做对人生的关键决策;这就是一种认知变现的能力差距。
元认知与多元思维都是有关认知的基础常识,多数人对这些词的理解可能都停留在概念之上,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如何应用。
于是我们理解了,认知变现是基于我们对已有认知的深度洞察与理解。
我们总是在思考,为什么学了那么多道理,还是不能过好这一生?为什么那么努力,却还是没有变得更富足?
其中,很重要的逻辑就是我们不懂得认知变现。
认知是我们的“私域”,只有变现了才能够成为我们的资产;否则只是有待开发、深埋于地下的资源而已。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认知进行变现呢?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的作者告诉我们,提出问题是找到解决方案的最佳方法,有时候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答案。
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提升认知很重要?如果我们缺少认知会怎样?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
我同时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认知变现?如果没有重视认知变现会怎样?如何实现认知的变现?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实现了认知变现而另外一些人没有能够实现认知变现?这两类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如何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
我们观察生活中的成功人士,有些人是能力变现,有些人是人脉变现,有些人是知识变现,他们归根结底是在进行资源变现,是围绕目标对既有资源的重组。
所以,实现认知变现的核心就是将认知作为一种资源,以变现为导向来思考我们的既有认知,并对我们的既有认知进行有效的组合。
这个时候,我们明确了目标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资源的重组是一种能力。
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最近获得的两个认知对我很重要,一个是得到APP联合创始人脱不花谈到的华与华的提案法:“融目标-抢进度-提诉求”;一个是高效学习训练营提出的学习公式:“高效学习=目标驱动+模块化施工+主动变现”;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目标导向+推进动作”;我们将他们转化为认知变现的方法就是“目标导向+资源重组”。
认知变现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变现”;而资源重组的要点在于我们要了解我们的资源有哪些?重组的方法有哪些?
梳理与罗列资源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归类,这样既避免遗漏,也便于调用,所以认知的分类是进行认知资源梳理与重组调用的前提。
关于认知的分类,我们可以按照认知本身与应用场景进行分类。
围绕认知本身,我们可以将认知分为元认知(关于认知的认知)与具体行为认知。关于元认知与具体行为认知的分类,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中有很多具体的案例,譬如关于“究竟什么是‘财富自由’”与“个人商业模式的思考”就是一种元认知,而具体到“时间大于金钱,注意力大于实践”、“周期的判断与投资决策的方法”则是具体的行为认知。
围绕应用场景,我们可以将认知分为工作认知、生活认知与决策认知,譬如,围绕应用场景的认知,瑞.达利欧就在他的《原则》一书中将他的认知分为生活的原则、工作的原则与投资的原则;这就是基于应用场景的认知分类。
我在文章开头谈到的“对错大于得失”与“做正确的事重于正确”的做事也是一种基于决策与行为标准的认知行为。
当我们能将我们的已知认知尽心有效的分类与梳理以后,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与决策的过程中,事前以“变现”为目标去思考适用的认知,事中以“变现”为准则去调用这些认知,时候以“变现”为主准则去复盘应用的认知;慢慢的,我们的认知变现的能力就会获得质的提升。
本篇有关认知的思考是基于我对“认知价值与变现”的元认知能力的思辨;而在推进这一认识思辨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好问题本身就是答案”与“输出有助于思考”这两个具体认知的应用。
以上是我认知变现的一种实践,你也可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