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说好的,昨天的《补充习题》上的作业可以就当天完成,如果来不及就带回家完成,但是早读课的时候必须拿给我批。到放学时我数了一下还有十四个孩子没完成,按照约定今天一大早浩,祥,儒等七八个孩子过来给我批改了,我一看作业登记的纸上还有颐没完成,抬头一看,颐已经在座位上了,我就喊她快点来给我批,谁知道她像是没听懂我的话似的,眼神躲闪,我一看她这样估计是“没做”,事实也果然如我猜想,再喊另外两个迟迟不上来的孩子,结果也是一样——没做。于是我又进行了这样的统计,回家作业没做的起立,又三个孩子低垂着头慢悠悠地站了起来;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完成了家长布置的或提高练习,或巩固练习的起立,二十个孩子快速地站了起来。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统计,我是想告诉孩子们,你看,有些孩子连老师布置的一些基础题都不能及时完成,而有些孩子则还在拓展提高,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不知不觉被拉大的。
再看看站着的这二十多个孩子在班级里成绩优秀的占大部分,而那6个作业没完成的成绩也是令人堪忧的,如果把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巩固作业算是登上了一层楼,那么完成把家长布置的课外作业就登上了两层楼……如此下去,有些孩子早已登上楼顶看尽繁华景色,但依然有种感觉世界远比他们想象中的大,所以他们会不断前行,向更高更远处……而有些孩子一直在底层,他们觉得世界也很大,可是,那是因为他们看不到更大的世界,所谓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吧!
都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细想起跑线在哪里?什么时候班里这么多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过?好像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