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应科
今天,听了一堂《社群营销》的微课,授课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1、做生意,就是经营人际关系!这个年代不缺产品,不缺模式,唯一缺乏的是你跟客户到底是什么关系?
2、谁能把粉丝变成朋友,把朋友变成兄弟,谁就能赢得天下。
3、粉丝是不平等的,在互联网年代,讲究人人平等,再小的个体都要有自己品牌!
4、在互联网里,在社群里,再小白的网友,都是彼此的朋友,而非粉丝。
5、如何把一个陌生人变成朋友?目前形式下,唯有社群,才能做到!脱离社群,一切都是浮云!
6、社群营销的实质就是:帮你把陌生人转变成朋友,变成兄弟,而且越来越多的兄弟!
7、这个世界没有产品,只有用户!忘记产品!忘记买卖!一心一意想想你的用户缺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的痛点有哪些?
8、社群是以人为中心,是先拥有人,拥有用户之后,再考虑下一步经营什么产品。
9、一切以人为中心(先有用户,后出产品)的玩法成功率超过90%,而一切以产品为中心(先有产品,后找用户)的玩法成功率不到5%。
10、社群一定是去产品化。
授课老师,举了3Q大战的例子,举了恒大的例子,还有小米的例子。
据说,恒大集团,一个卖房子的企业,通过足球,把全国一半的球迷都变成了它的粉丝,把粉丝变成铁杆,目前恒大拥有100万的铁杆粉丝群。所以,无论恒大卖房子还是卖奶粉,还是卖矿泉水,还是卖保险,都有一波铁杆在支持!所以恒大在过去的一年中,市值由900亿元涨到2900亿元。
同样地,雷军的小米拥有众多的追随者,所以小米无论推出豆浆机、空气净化器,还是电视机、笔记本电脑,都会大卖。一年不到,小米从跌入低谷再次跃升国产前三手机品牌!
笔者在想,“恒星”也好,“米粉”也罢,数量真有“果粉”(Iphone的铁杆粉丝群)那么多吗?
如果谁的粉丝多,谁的业绩表现就更好吗?粉丝就等同于用户吗?用户等同于铁杆支持者吗?用户会是一辈子的朋友,一辈子的兄弟吗?
为什么在国内小米手机、苹果手机都无法超越华为和OPPO/vivo呢?
恒大的铁杆粉丝那么多,为什么恒大冰泉水要卖掉呢?恒大的球迷难道不支持恒大冰泉吗?
罗辑思维的罗胖子,吴晓波频道的吴老师,是不是随便推出一本书,一款休闲装,一家连锁咖啡屋,都会引来粉丝趋之若鹜呢?
罗老师带盐的某款奶制品,吴老师推荐的某款汽车品牌,是不是一定会大卖特卖呢?
按照社群营销的逻辑,一切以用户(粉丝,或朋友、兄弟)为中心,建立起强关系,不管产品效果如何,不管商业模式好坏,都能无所不利所向披靡吗?
其实,光有粉丝是不够的,体操王子李宁的粉丝无数,篮球巨星姚明的粉丝无数,难道李宁篮球鞋销量就能超越NIKE,姚餐厅的营收就能超越麦当劳吗?答案是“不一定”吧?
如果说,李宁和姚明已经退役了,粉丝年龄偏大,所以他们的名企对企业经营影响不大,那么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篮球超级巨星勒布朗詹姆斯和史蒂芬库里呢?有几个人(甚至是粉丝)了解过他们的公司?
当年的MSN、SKYPE也好,现在腾讯QQ、微信、脸书(Facebook)、推特也好,如果没有持续的产品创新,技术升级迭代,满足客户的痛点和痒点,引领趋势,那么终究会盛极而衰,疯狂掉“粉”。
社群营销,不能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论,也不能简单粗暴的绝对论。笔者以为,以用户为中心和以产品为中心是一体两面,表述不同,实则殊途同归,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的核心利益点上来,回归到驱动用户购买的“BFD核心情结”上来。
做社群,做生态,做产业链,都要了解用户(消费者)的认知,尤其是:
1.信念(Beliefs):你的消费者相信什么?他们对产品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他们如何看待产品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Feelings):他们有什么感觉?他们对生活中、商业来往或行业的重要问题有什么感受?
3.渴望(Desires):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想要在生活中看见哪些改变,正巧是你的产品可以协助达成的?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说过一个观点,在互联网时代,生意得有交情才行。
这里所说的“交情”,就是用户(消费者)对品牌(而不是产品)有感情。交情的得来,需要“三观”统一,灵魂契合,三观一致,才能一拍即合,企业用十二分的诚意去经营,才能与用户建立深厚情谊。
企业经营,社群营销,需要有志同道合、同心同德的用户,也需要有情怀、有格调、能说出用户心里那句话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