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说法,为何读小说,是因为人生很短,几十年的时间不够支持我们去经历各式各样的生活,所以只能够到小说里去。生活没有太多的可能性,而在文字(或者是电影动画等)之中,可以变成了另外的人,体会了别人的生活,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在精神上拓展自己人生的宽度。
很多烂鬼yy小说喜欢把主角描述成一个bug。在某个境遇之后,该bug人品就指数爆炸,根本停不下来,遇神杀神,遇佛杀神,雄霸天下,斗破天穹(上苍作证,我绝对没有看过这本书),几乎从头到尾都帅气地顺利得令人发指。这里面自然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作者水平有限,无法安排一些引人入胜的曲折与艰阻,但也不能够排除是作者为了应和部分读者的口味。曾经看到一个关于网络小说的辩论,有个说法“看小说就图的一个爽,何必在意那些逻辑与脉络”。
曾经看过半本的《阳神》。里面主角各种光环,二代得要命。同时又被定义为一个努力得幸运得聪明得帅气得学霸得令人切腹的人。而在自己变态的逻辑支持下,他一次次“成长”,一次次从专门利人毫不利已的反派那儿收获各种装配(没怎么玩游戏,这个叫法正确吧),一次次恰到好处地打败对手,一次次毫不留情地凌辱对手,然后,一次次随着作者的更新一次次地强大下去……具体后面我没看了……
不敢轻易地否定作者的水平或勤奋,只敢做如斯假定,它恰好满足了一些读者的需求。很多生活中的“屌丝(苍天再次作证,我真没多少贬义)”,在阅读这类型小说时,代入感与同理心共震,荷尔蒙与肾上腺素齐飞。
感觉,自己就变成了那个牛X的人。
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说明人能够与自己所“看到”的牛逼的人产生共鸣,似乎有点儿冗余喔。好吧,言归正传。
相比起虚构作品中或者与自己生活距离颇远的“主角们”,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就显得讨人厌多了。但是又不时各种艳羡各种被自己各种讨厌的各种别人家的孩子。虽然ta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的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来源于对方在高处碾压你的某方面),而这种压力又push着自己去希望像ta一样,也拥有可以碾压他人的能力.
人生似乎有无穷种可能,但自己无论如何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处于两种境地。看到(也可能是被迫从老妈那儿听到)另外一条路上有某位少年跑得很好很顺很开心,于是心里就有点儿浮起来了。羡慕,嫉妒,最狠的甚至出恨,但心里还是希望能够像他那么好顺与开心的,特别是习惯的周遭是那么的“平淡”,即使当下的自己的“平淡”可能在某位少年看起来也是那么的华丽光鲜。于是,继续红白玫瑰了。
进入了A大学,就觉得,自己当年要是进B大学会怎样。选择了C专业就想着,我当年要是就读D又如何。参与了E协会,时不时会YY一下F组织,从事了G行业,就羡慕上了H。“娶了红致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需要进化出我们不知足的心,所以,我们站起来了,跟树上的小伙伴say goodbye。但几百万年形成的大脑跟不上工业革命后几百年形成的世界,各种各样新的欲望、变化、风险不时挑逗“古老”的心,心害羞了,于是不开心了。
今天与朋友聊了许多,也看了不少关于逃离“北上广”与否的文章,暂时总结出来的核心问题就是,“在此山,望那山”,像俗语“饭是别人家的好吃”。其实可否别时时与他人相比较,就诉诸与已。当下生活能否enjoy到当下的自己?相比之前,是否enjoy自己more?
(至于观点何时会有变化,待我好好消化今天的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