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会第一课总结
王小静20170607
我们每个人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个人经验的影响,是很难跳出自我格局限制的。这里面有一种人例外,就是那些容易反省和惭愧的人。我们去观察那些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反思。反思的意思,就是去总结做的好的和做的不好的,然后从中得到经验。类似在佛法中的一个词,叫做见法开悟。悟是什么意思呢?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们的学习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学习正确的思维,去更好的实现悟。我们的教材是这本《不正思维不正问》。但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读一本书?
经过讨论,老师帮助把这个步骤分为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读这本书的目标是什么。明确了读书目标,那我们才会更有效率的来学习。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工作和生活过程当中,在有计划的情况下和在无计划的情况下,我们的状态是否一样,效率孰高孰低。再补充一点,关于书,老师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强我们的能力的。所谓能力,就是技艺、技巧、技能方面的知识。另一类,是增强我们的觉力的。所谓觉力,就是来开发我们思维的广度、维度、深度的思想。在了解了能力和角力的定义之后,我们思考一下,你认为写角力的书更有价值呢?还是写能力的书更有价值?或者换一种问法。假如你的时间是一定的,而且只能从两种能力当中选一种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呢?我认为角力是大于能力的,为什么呢?因为角力是思维方面的能力,这是我们读书学习等等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所以其实角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能力的高低。当然,角力和能力之间是有一个转化通道的,有些人在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从量变到质变,它可以慢慢从中提取出规律,也就是说成为一种觉力。但是显然觉力到能力的转化效率更高。
二,系统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而不是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只有更好的去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帮助我们去更好的来读懂这本书。我们常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面对同一本书,但不同的读书人从中获得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读书人的一个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把作者的表达(书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看成是一种他对他想表达的东西的编码。而我们的读书,就是对书的一种解码。所以如果我们要从读书中超越自我格局的话,就要打破自我的边际线。所谓打破自我边界线,也就是抛下自我的已有经验,抛下已有的自我认知,去接受书中的观点。而更好的接受书中观点的方式就是去了解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想要表现的是什么。
三检验书中表达的理论。这个检验,要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也就是要批判的去接受书中表达的理论。当一个理论更具有普遍性的时候,也就是说它适用于更广阔的时间流和空间流中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就会对他更加的确信。也就是说他更经得起考验,更能带给我们安全感。
四,经过检验和认可之后,增强我们的信心,然后才能化为行动力。检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是一个确立信心的过程。我们检验的越多,信赖度越大,就会越多的去践行作者的观点。
好。现在我们大概已经总结出了如何读一本书的几个基本步骤,那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非常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效率的问题。在这里,老师也给出了提高效率的不同阶段的几个步骤:
第一阶段:整理书本框架。一阅读二摘抄三梳理四总结(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指导思想)。这个阶段是由眼根所及到文字层面的落实。
第二个阶段是解剖框架内容。一思考二观察,也就是验证的过程。三落实,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来落实。四去伪存真,验证的过程。这个阶段是从文字到思考的过程,不断反复,形成观念。
第三个阶段复制、转化为有效信息。一确定二反复落实三形成惯性。这其实就是一个反复不断习练,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的一个过程。这个阶段是从思考到行动的落实,是意识转换为行为能力的过程。
上面,在最终的行动力中提到一个词:惯性。那紧接着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呢?
答:生命就是惯性。所以改变惯性就是在改变命运,你要超越自己的生命格局,就要认清自己的生命惯性。认清楚之后再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把好的惯性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把坏的惯性去掉。人生的惯性改变了,命运也就改变了。所谓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惯性的力量是强大的,那我们如何加快这个改命的过程也就是改变惯性的过程呢?也就是效率的问题。这就回到了我们之前经常提到的四预流支。一亲近善知识。二多闻熏习。三如理思维。四法随法行。这四个步骤当中的内涵,我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已经不断多次强调,请大家自己多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