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传统祭祖的四大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重阳节、中元节。而有的地方还会有寒衣节,就是农历的十月初一之前。
在我结婚当年大年三十早上,去给在我进门前两年就去世的婆婆上坟之前,我是没有参加过祭祖,也没去过坟地的。
那天,我虽然跟着大家去了,内心还是排挤的。在我生活的地方,大家遵从的风俗是清明和寒衣节,春节的时候会把写着本家祖宗们的一张纸或者布挂在客厅用来祭拜。
我们的祭祖上坟就是在骨灰堂所在的院子,后院按照村庄划分的盛放骨灰和牌位的地方,前院靠墙的位置按照十二生肖一字排开地烧纸的地方。
而我始终没有踏进去后院半步,都是等老公他们把牌位拿出来之后,一起排队烧纸。而就是排队的时间,常常听到一些人边哭边诉说,或者像跟活着的人一样聊家常的事情。
在婆家过了五六个春节了,我也习惯了三十早上上坟的习惯。可能是因为大伯年前刚刚去世的事情,我对生死离别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这一年,我不再只用眼睛看祭祖上坟,而更是用心去看,看一幕幕的亲情,看在死亡面前的脆弱和善良的人性。
02
寒冬腊月,很多人都是把带来的纸钱烧完,等纸灰差不多烧透了,就去门口放炮,然后离开了。这里毕竟是公共场合,耽搁太久了,也会影响其他家,中午之前祭祖完毕这也是风俗。
当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一边往灶膛里加纸还一边慢条斯理地聊天时,排在他后面的年轻人催了几次。其实,这是不应该催促的,毕竟烧纸也是一个郑重的仪式。
这个时候,站在我前面的老太太站出来了给对方说,你再等等吧,他这是给媳妇烧纸呢,媳妇查出癌症的那年,刚好是孩子参加高考,她愣是没让说,她要把家里的积蓄给了孩子上学,这都十几年了,孩子上了大学后来又进了部队,但一直不知道妈妈是因为癌症去世,他一直没有再娶,这一年两次的上坟,他都会把家里的事情告诉妻子,感觉她还活着一样。
听她这么一说,我心里一酸,是被这个伟大的母亲感动,更为这个满脸褶子的在地里刨食的男人感动。如果,他把当年的实情告诉孩子了,孩子可能就不会安心地完成学业,甚至一辈子活在自责里。
我们一直说父爱如山,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或许,就是这样一座自己抗着的山。在当初的选择中,他自己一点遗憾都没有吗?应该不会的,他应该也在为妻子治病和孩子上学之间就纠结过,甚至懊恼过自己没有能力把事情周全。
03
一个嚎啕大哭的男人,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但他似乎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在他边上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哪里往灶膛里扔纸。
等他情绪宣泄地差不多了,才一边抽噎一边对着排位说,媳妇,我对不起你,如果不是我喝酒,我们也不会出车祸,你也就不会死,是我对不起你,我知道你走得不安心,但你放心吧,孩子和你父母他们我会照顾好的,我年前把卡车卖了,年后就去县城租一个摊位,只卖菜不运输了,我再把老丈人他们和孩子接过去。
听他断断续续地诉说中,我大概明白了,他是前一晚上贪杯,第二天一早跟媳妇去拉菜回来贩卖的路上出了车祸,而媳妇当天死亡,他留下了一条命。现在要戒酒了,而且以后会把岳父岳母接到身边,自己来给他们养老送终,弥补自己的过失。
世界上,有一种药叫后悔药,可它没有“药店”能买到的。
不知道这位大哥能否兑现对妻子的承诺,但眼前的一幕能看得出他是真心后悔了。也希望这位大哥能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样子不但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还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03
当我们烧完纸出来的时候后,在门卫处遇到三姥爷,在他和公公的聊天中,大概得知他之前的搭档去年突发脑梗去世了,现在跟他一起守护这个骨灰堂的是他搭档的儿子。
姥爷还指给公公看是哪个人,一起其貌不扬的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姥爷说,他是二十来岁的时候出去闯荡的,之后这将近三十年时间没有跟家里人联系,他爸到死都没看到这个儿子一眼,也不知道他的死活。
就是在他爸去世一个多月的时候,他自己突然回来了,随他回来的是跟出去那年一样的一贫如洗。家里人问他这些年的情况,他是只字不提。
他只是告诉他妈妈说,在也不离开了,为了弥补未能尽孝的事情,他准备接班爸爸看管骨灰堂的工作,这样子可以每天守着爸爸。后来,在三姥爷的帮助下,他实现了目标。
虽说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块钱,但吃在家里,值班的时候住在门卫处,这一千多块钱也够他和妈妈基本的生活开销了。
记得有哪位名人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有的时候,我们不方便也不应该去挖别人的经历,如果他想告诉你自然会说,如果不想告诉你即便是深挖也不一定得到答案,只会让彼此尴尬。
一个离家二十好几年的人,能够守着爸妈过日子,能够用自己最后的行动去尽孝,这已经足够了。
04
在骨灰堂门口那段长长的路上,遇到了好些熟人,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我虽然大都不认识,但是公公都跟他们一一打招呼。
其中一个是我们后一排的住户,也是本家叔叔,这个是我认识的。
他是八十年代后期,考上的中专,毕业后分在了铁路系统,这些年村里几个上跟铁路相关专业毕业的孩子们,在他的帮助下都进了铁路系统。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热心人,就是跟自己的弟弟关系怎么都相处不好。这也就是在爸爸去世后,他每年大年三十早晨开几十公里路,从市区赶回老家,然后给妈妈留下点年货和钱,下午的时候再开车返回市区。
无论天气怎么样,他每年都会准时回来给父亲烧纸。有时候,他也想把母亲接到市里生活一段时间,可弟弟死活不让,但也不说什么理由。
听公公说,去年他们家老太太大病一场,住院费用和住院期间的陪护全是这个叔叔在做。差不多一个月下来,弟弟的态度有一些松动了,答应以后冬天天冷了可以让老太太去市区住。
记得老爸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两个亲兄弟有矛盾,只要一方多忍让多付出,结果都会很亲密。爸爸的这个结论来自于我的两个舅舅,他们的情况跟着婆婆家的本家叔叔类似。
也希望这个叔叔这些年的坚持和付出,可以得到和弟弟的和解,得到把母亲接到身边的机会。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时候。
有人说,医院是最能看清人间冷暖的地方,其实骨灰堂或者陵园又何尝不是呢?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41篇)
(青橙学院,第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