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张英

六尺巷

六尺巷外的“流芳”宰相张英

一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开出一条名闻遐迩的巷子。诗曰: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青砖黛瓦卵石路,长不过200米,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寻常又与众不同。巷子的两头出口都矗立着高大的牌坊,一端的牌坊书有“懿德流芳”四字,另一端的牌坊写的是“礼让”。“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六尺巷”的故事记载于《旧闻随笔》: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欲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张文端公就是张英,前清翰林的代表人物,青年时代的康熙帝最为亲密的顾问之一。

故事说的是张英在担任大学士时,有一天收到家信,原来家人因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两家人互不相让闹上了公堂,张家人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张英说明原委,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油诗就是张英的回信。

相传家人听从了张英的劝诫,不再与邻居争讼,而是依言主动后退三尺,让出了宅基地,邻居家大受感动,也后退了三尺,最后争夺的宅基地成了六尺宽的巷子,两家从此和睦相处。

张英(1637年-1708年),字敦覆,号圃翁,又号乐圃,是安徽桐城人,通满文。康熙六年(1667年)他以进士厕身翰林,历任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他入值南书房,此后历任兵部侍郎、礼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直到退休。

一生勤奋好学的康熙帝,年轻时更是求知欲旺盛,汉族的语言文字、经史百家、书法绘画、天文地理、算术几何、典章制度等等都有涉猎,他感觉近侍内博学善书者太少,故“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设了南书房。

康熙皇帝亲自在翰林官员中挑选,被选中的人要“入值”——在规定的时间里到南书房等候,以备皇上的垂询,称之“南书房行走”。初次入选的两个人,一个是高士奇,另一个就是张英。

康熙帝赏识高士奇是因为高会读书,“得士奇,始知学问门迳”;赏识张英则是因为“召入对,上心识之。自是再四咨询,对者无异词”。周围的人对张英的赞赏是众口一词的,所以张英入选。他不仅仅满腹经纶,而且品学兼优。

康熙皇帝御赐给张英紫禁城西安门内的府第,以便他随传随到,“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清代非满八旗人居皇城内,在他这里首开先河,当时的清朝汉臣中,这是无上的荣光。

是荣光也是苦差,清晨雄鸡未鸣之时,张英到宫门外等候进宫,和奏事诸臣一同入宫听早朝,退朝回家后往往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有宫廷的内侍再来请他入内,有时皇上召见完回到家,内侍又来宣召,他放下饭碗随即返回康熙身边。

南书房入值的汉臣们和康熙谈古论今、讨论治国方略,还要为康熙帝起草“特颁诏旨”,慢慢的,南书房成为康熙的机要秘书处,再后来,成了康熙王朝的国务决策中心。康熙政务军务繁忙时,张英从早到晚都在南书房值班,侍伴康熙左右,张英慎密恪勤,康熙皇帝日益器重他。“一时制诰,多出其手”。每次皇帝出巡,张英也必然被钦点侍从,极受信任。

入值三年后,他被升为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后来又升为掌院学士、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还承担“总督南书房”之责。成为宰相并兼任大内总管。

康熙帝对他的另眼相看,更多是因为他的人品无可挑剔。《清史稿》记,“张英老成敬慎,始终不渝,有古大臣风。”这是极高的评价。

“敬”是严肃对待。数十年下来,国家的重政机密张英知之甚多。康熙和他谈论朝政,他“尽志竭诚,虔恭匪懈,一心惟知有社稷,不知有身。”但是退值之后,他绝不会把任何机密告知于同僚,更不会告之于家人。同样的,他提拔有才之士,向康熙帝推荐官员,也不让当事人知晓。康熙帝赞他生平不沽誉、不市恩,没有矫异之行,曰:“公为人忠实无畦畛,外和内刚,一私不染,自同官及后进之士,皆倾心相向。”可以说,南书房能成为朝廷的最高机密中枢,跟张英这个密不透风的“总督”有莫大的关系。

“慎”是谨慎。张英很注重操行的自我培养:“人生于珍异之物,决不可好”;“名画法书及海内有名玩器,皆不可蓄,从来贾祸招尤,可为高抬贵手”;笔墨琴砚、生活用具都只求适用;瓷器容易破损,“取厚而中等者”即可。在朝中做官时,他年高事杂,每日食用人参一钱补气,也有一些贵重的衣物,退休归田,便“誓不着缎,不食人参”了。

张英的书房挂有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这是张英对自己的期许。

告老还乡后,他仿照名人陆梭的方法,将一年的费用分成了十二股,一月用一股并尽量节约。到月末时,算出一月所剩余的钱,将它单独放在一个地方保存着。一旦发现谁家生活困难,或是遇有特殊情况急需用钱时,便主动地拿出来接济他人。以此自我约束。

晚年他在老家的山间小道散步,哪怕遇到挑柴樵夫,他也总恭敬退到路边,让樵夫先行。与人相交,一言一行,“皆须有益于人”。

作为近臣,张英“凡生民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造膝前席,多社稷大计”。但是内心里,他向往布衣生活,“自壮岁即有田园之思”。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英回乡葬父时,用康熙帝赐金的一半购置良地十余亩,筑屋八九间,名曰“赐金园”。张英退休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感觉心满意足。“务本力田,随分知足”。

康熙皇帝虽素知他的心意,曾为他题过一副对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可谓知臣莫如君,一语道破他的性情。但一直到康熙四十年,才批准他解甲归田。张英退休后,康熙帝南巡,仍一再接见他,“赐赉有加”。凡数十年,康熙帝每年正月赐佳肴、好酒到张家。

许是家事不敷一记,许是年久难考,六尺巷的故事,广传于民间和野史,正史并无着墨,但张英修身克己、家风端正却是有口皆碑。张家家训为:立品、读书、养身、俭用。一家六世出了12位翰林、24位进士,满门书香史上少有。他的次子张廷玉一生辅助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更是大名鼎鼎。

传诵的是故事,感念的是德行,几百年过去了,那桐城“六尺巷”里的鹅卵石,仍在见证着中华文化的纯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39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2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916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9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30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1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34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5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02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3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90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21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7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8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82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