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可以两个都要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两个都要。”


    “全都要”这个梗,最早可追溯至《九品芝麻官》里徐锦江握紧拳头喊出的那句“我全都要!”。


    然而,这句看似豁达的宣言背后,往往潜藏着连二选一都难以实现、甚至诉求更低的悲情底色。


    思绪飘忽间,想起一句话:“当你抛起硬币的瞬间,心里其实已有了答案。”


    不知多少人信奉此理。硬币终究只是工具,而非答案本身。那落下的物理结果并非决定性因素,真正揭示心意的,是你在抛掷过程中的感受与结果显现刹那的情绪反应——只是更多时候,我们依然深陷纠结,难以释怀。

    兜兜转转,问题的根源终究指向那两种苦楚:


求不得,爱别离。


    此二苦,直击人心最柔软、最敏感的角落,堪称情感世界中最普遍也最深沉的痛楚。


    佛语云“诸行无常”,世间万物流转不息,人心却总渴求美好的永恒。


    往心里走,又该如何自处?


    听听那些所谓的“大师”们常言:


    既然结果本无常,投入的过程、当下的体验便弥足珍贵。爱过、努力过,其本身就是生命意义不可或缺的片段。


    他们又说:与其沉溺于失去之苦,不如感恩那些曾经相遇、相知、相伴的时光。


    乍听之下,一切都交给时间去淡化,怀着感恩之心去美化。局外人大抵觉得这些说辞如同“温吞水”,不够痛快。解决之道似乎也只是逃避——把头埋进沙土,毫无主动破局的姿态。


    然而,当真的深陷“求不得”或“爱别离”之苦局时,才会明白,纵使耗尽心力也难寻万全之策的时候。入局或许容易,破局却真如登天般艰难。


    相互依赖的两个人,不能在一起的时候。每一刻在一起都十分珍惜,即使是什么都不做,也会发现时间过得飞快。因为总会别离。

    他们说,这又叫分离焦虑。从不舍到心慌,然后紧张多疑,甚至会有生理性的不适感。

    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却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人们在无助的时候,确实只能求助神秘的东方哲学,不能依靠西方科学了。

    就像多年以前,表姐遇到了一个过不去的坎,无论我们如何开导劝解,都无法让她在那段时间走出来。后来,她开始诵经、吃素、磕大头,渐渐的回到了生活的正轨。但这个事情就像罗斯福新政,似乎结果上看是复苏了美国的经济,但是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信仰的力量还是时间的力量,只知道事情终于是过去了,事情的发展还是向着稳定的、良好的方向前进。当然,不管怎么样还是有不可触及的角落,在她的内心之中。不经意之间,还是可以察觉的到,哪怕只有一点点。

    回到开头,这句话用看似“酷”和“洒脱”的语言,包裹了对“成人”世界复杂和贪婪。表面上看 是成年人自信、强大、不受限制的宣言。但其实更是是对成年人贪婪、虚伪、特权、逃避责任以及消费社会欲望膨胀的展示。最终让人走向了入局容易出局难的两难结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