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参观了江浙一带大大小小十多个博物馆,本文主要围绕杭宁绍三地,讲述了自己的一点小感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来描述春秋战国或者更往前的一段时期时,展品往往都少不了或石制或骨制或青铜质地的犁、斧、凿等基础农业用具。比如勾践灭吴的故事里,最主要的见证者就是各种青铜农具。当时受生产力的限制,青铜器具是一种比较珍贵的资源。为了增强国力,勾践听从范蠡的建议,下令将几乎所有青铜都用于制造农具,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国力大增,为灭吴做出了良好的基础。
当生产力的发展足以支撑农具的消耗时,人们则将重心从“人和”移动到“地利”。如果将人和理解为农民有了趁手的好用的工具,那么地利则可以理解为对土地的使用效率。使用土地,首要的当然就是水利了。
从古至今,中国的大江南北从来就不缺少水利工程,江浙一带亦如是。绍兴为了纪念“五水共治”设立了治水广场和治水博物馆。杭州的水利主要集中在漕运方面,包括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以及东西向连接杭州和宁波的浙东运河。宁波则主要围绕着奉化江、余姚江甬江做文章。宁波古城即坐落在在三江交汇处的西南方,占尽地利。展品如瓷碗铜镜,木雕石雕,丝绸布料等,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广大人们已经有时间去关注吃喝以外的事情了。
“天时”是农耕中最不可控的。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一遇到天灾,农耕文明的物质基础就会受到严重冲击。而为了赈灾,甚至需要“举全国之力”。那么,不妨稍微牵强的将天时理解为运输和贸易。
在火车出现之前,陆路运输成本远高于水运。正由于漕运便利,作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中转站,杭州的优势得天独厚。再加上江南一带气候宜人,灌溉方便,适合作物生长,杭州人民不愁吃穿,因此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杭帮菜。同样,宁波作为一座海边的城市,在“越窑”的鼎盛时期,也建立了一条“海上陶瓷之路”,与朝韩、日本、新马泰等地互通有无。由于商贸的昌盛,宁波甚至出现了著名的本地的商会:宁波帮。在生产力足以支撑整个农耕文明的时期,展品多以反映文化发展以及古城繁荣为主,如与大乘佛教相关的佛像神龛,反应古城风貌的字画模型,以及商用的元宝银票等。
如果说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各个博物馆显得如出一辙,那么,当它们各自融入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蕴时,你将会看到一个个各有特色的鲜活的历史。绍兴博物馆主要围绕“勾践灭吴”这一事件展开。浙江省博物馆主要描述了整个省的发展,以及首府杭州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如倭寇入侵火烧雷峰塔等。宁波博物馆则讲述了越窑的发展、明朝的戚家军抗倭以及鸦片战争的宁波战等事件。
其实说了这么多,还真不如您自个儿亲自去游览一遍来的实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