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带着15岁的女儿维多利亚来治疗。当被问到来找治疗师(哈里·科尔曼)是谁的主意时,维多利亚马上回答道:“妈妈的。”母亲补充道这是学校的主意,所以哈里问维多利亚,她认为学校和母亲需要看见什么样的结果,才能让他们觉得送维多利亚来治疗是个不错的主意。
维多利亚回答道:“在学校会表现得更好,而课后和朋友相处得也更好。"
哈里重复她的话然后问道:“那么你想要什么?”维多利亚的回答是她不想去上学,而且自从她停止去见那些朋友,她们之间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当哈里和维多利亚谈论关于维多利亚做出的改变和做出这些改变的原因时,母亲在一旁认真地听着。通过交谈,哈里认为维多利亚本来就不想去上学,对她来说,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母亲和学校所担心的她和朋友之间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所以维多利亚相信自己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哈里问她,尽管这不是她的意愿,但是有哪些细微的变化可以让她觉得来这见他不算完全浪费时间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维多利亚回答道:"我会有劲头去做事情。"
读完上面这段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哈里博士提出的这个问题:“有哪些细微的变化可以让她觉得来这见他不算完全浪费时间呢。”
显然,维多利亚是被动来访的,她知道家长与学校对她的期待,但那不是她的目标。她想要的是“不去上学”。此时,哈里博士没有选择任何一方的目标,而是抛开它们,将谈话的主动权完全交给维多利亚。但是,放权时的用语非常巧妙,有导向有标准。“细微的变化”指向未来,“不算完全浪费时间”界定谈话的内容的范围:有用的,有益的。
这样的问话既充分尊重了来访者的意愿,也暗含了一份信任:相信你有能力开启一段有意义的对话。
假如来访者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咨询师要有耐心地等待。假如等待的结果依然是“不知道”,那可能就要跟她探讨“是什么让她不想上学”,或者“不上学可以对她有什么帮助”以及她对学校和家长的期望的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