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班上搞了个读书会,每个月推荐1-2本书,大家自由阅读,自由分享。推荐的书里通常有一本文学,一本工具类,比如一本纯纯小说,一本职场学习相关的书籍。
然后,我总是会对那本职场相关的书籍充满了好奇。可是,读完以后,脑袋空空,非常疲惫。本来读书是我的修复情绪和自我的过程。可是,最近不是了。
因为人做事一旦开始变得功利,就会不一样。哪怕是读书,哪怕是读同一本书。我开始觉得,读完以后,我应该得到点什么。忘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趣而沉静的。
我好早就知道,自己大概不会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也不会成为一个富有的人。(虽然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富有快乐的小老太太。)毕竟,从没付出什么别人没有付出的努力,也没有什么天生的好运气,只是万千普通人中独立又普通的个体。而,功利只是生活中迫不得已的选择。
从一堆没读完的书里翻出来了这本《我与地坛》,今天读到了这两篇《我的梦想》和《好运设计》,是不是特别应景。如果说读书中的习惯,我是半自愿养成的。为了逼自己读书,我是用不喜欢但是一看就“有用”的书换一本看起来“无用”的书,这个方式读完了四年大学。毕业了,我的读书习惯也养成了。毕业十几年,一路看看停停,也读了几百本书。
可是史铁生老师的书,不敢多读。散文尤其是,每次都热泪盈框。读着读着就哽咽。
史老师在《我的梦想》里写到“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万苦难中靠自己去获取。”
在《好运设计》中,他写到“背了运的时候只是想走运有多么好,要是能走运有多好。到底会有多好呢?想想吧,干吗不想一想呢?我就常常这样去想,我常常浪费很多时间去做这样的蠢事。”老师在文中设计了很多好运,还有一点点不影响人生的小痛苦,他的世界里,上帝爱他。
乍看矛盾的选择,一边期待,一边苦痛。在极致的矛盾中,老师找到了自己的路,看似充满遗憾的人生,一路展示他努力下的幸运。
我的梦想呢?
我的梦想好多,可是,与自己相关的很少。或许我也应该重新设计一下。
无论怎样,放弃功利之心,回归读书本身,让我觉得幸福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