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梓开
郑重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发布,全网维权,侵权必究。
在职场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有很多表里不一的地方,有很多遮遮掩掩的地方。职场就是社会,一个个分散的公司中,其中的小职场就是小社会。
所以,各种聪明的,愚笨的,狡猾的,凶狠的,善良的职场人,都融为一炉,在公司的兴衰和发展中演绎着各自的成长故事。
01 对事不对人?绝大多数只是这样说说而已!
我遇到过多次,当老板或上司要批评我的时候,要否定我的做法的时候,要和我争论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时,他们总会对我说:
“马总你别在意,我们只是对事不对人。”
开始我信以为真,以为真的是这样,可是后来我才发现,所谓的对事不对人,针对的就是个人。
他们对我有意见,对我有看法,对我的做法和处理方式不满,就来一句“只对事不对人”,可是他们所欣赏的某人出现类似的情况时,就觉得没关系,情有可原,可以理解,可以例外。
就我看来,90%以上的领导,在说所谓的“只对事不对人”的时候,针对的就是个人。他们不但批评了你,不但对你表示了不满,而且还要给自己留个好台阶,给自己留足余地,说是不是针对你的,而是针对特定的事项的,他们唯恐你会记仇,或者对他们不感冒。
明明否定了我,却还装出一副公/正和客观的样子,装出一副站在客观立场上的样子,这种人可是真虚伪。
02 说话别太满,看透别说透
在职场上,和同事相处,千万别说过于绝对的话,尤其是在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以及在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比如说,在帮助同事的时候说“这件事包在我身上了,百分百搞定,放心好了!”
这句话就不太妥当,而应该说:“我当然会尽力而为,争取最好的结果。”
避免说绝对、肯定、完全、百分百之类不给自己留余地的话,这样才能让事情的处理显得有一些弹性,即便结果不如人意,对方也不至于怪罪你。而如果你把话说得太绝对,那恐怕就失去了回旋余地。
与此类似,就算你看透了某人是小人,看透了某人华而不实,看透了某人心口不一,看透了某人说一套做一套,也没必要戳破对方。
因为当你戳破了对方时,就相当于剥掉了对方的衣服。
在同事之间,在工作场合,这样做当然是不雅观的,不可取的,不合适的。
你让别人难堪,别人就会对你怀恨在心,同事之间本来没事也就变成有事;本来毫无芥蒂也变成如同仇人一样。
03 反应慢半拍,可能你在职场才能游刃有余
在职场上,处处都要学会留余地。
这种留足余地,就是一种职场的弹性处事法则。那些直来直去的人,在职场中会混得很差;那些有一说一的人,在职场中会混得很差;那些做事不过脑子,快言快语的人,在职场中同样会混得很差。
有些人总认为说话也好,办事也好,都要讲究快速高效。但是在职场中,尤其是在职场中想做出名堂,想得到晋升的时候,想获取资源的时候,这样想就错了。
如果自己说话总是脱口而出而很少经过深思熟虑,那得罪人是分分钟的事情,被别人利用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有的人稍微被别人来个激将法,就会立马成为盲目冲锋陷阵的第一人,实际上这样的人被利用之后,结果往往不妙。
有的人稍微被同事煽风点火,就说抱怨公司很过火的话,对别的同事很过火的话,这其实就是被别人当枪使了。
所以,在职场上凡事慢半拍,多从自己的头脑中过一遍,说话前多打一遍到两遍腹稿,给自己一点回旋余地和回旋空间,才会表达的更稳妥,才有利于同事关系的处理,才不会被别人当枪使。
所谓弹性控制法则,就是要始终给自己留余地,给别人留余地,给公司留余地。这样你才有后路可退,才不会导致和同事之间关系变僵,也不会导致自己成为公司的调整或淘汰对象。
04 学会自我保护,从温和出发,从隐藏出发
在职场中,唯有学会自我保护,才能走得稳健而长远。
如何自我保护呢?这就要求我们和别人交往时,只要别人没有冲撞到我们的底线,那么就要保持弹性,不需要硬碰硬,不需要用自己的刺去随意扎别人。
但如果别人损害到我们的尊严和底线,那是必须强硬反击的。
在职场中,无需时时刻刻展现真实的情绪。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保持淡然,才是最可取的。如果时而显得精神抖擞,时而显得垂头丧气,时而显得新心花怒放,时而显得满腔怒火,这就会被别人彻底看透你。如果被人轻易看透,如同透明人一样,那你还拿什么来保护自己?
所以,在职场中,该有的面具还是要有的。这个面具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工具。
不要把情绪全写在脸上,不要把情绪都表现在神态上。
05 设置底线和原则,让别人和你打交道时懂规矩
如果你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别人就会看重你;
如果你的底线很清晰,别人就不敢轻易冒犯你。
身处职场,底线和原则不但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底层逻辑,而且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对于自我尊严的一种守护。
有了底线和原则,就可以避免过分忍让,就可以避免过分退让,就可以让别人和你交往时懂规矩,按照你的规矩和你交往。
因为有底线和原则,所以该同意就同意,该许可就许可,该拒绝就拒绝。
作为一个有底线有原则的人,你当然就表明了自己的砝码,别人对你想要有过分要求时,他们就要掂量一下行不行。
06 领导看到你的表现,才会认可你的表现
你究竟付出了多少,做出了多少,有些工作是可以用业绩来衡量的,有些却不行。
对于这些无法用业绩来衡量的工作,你的付出必须要让领导心中有数。如果你做完了事情领导却毫不了解,又看不到业绩,那对你肯定是不合适的。
话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那就是眼见为实。
如果领导没看到,他宁可认为你的表现平平。
所以你如何表现自我,也需要进行弹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