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我叫车轱辘 ??

众所周知,苏洵有两个儿子,大的叫“车把手”,是个显眼包,在车的最前面引领方向,张扬又风光;小的叫“车轱辘”,是个乖乖小透明,在车走过之后留下印迹,却也无功无过,安稳度日。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名二子说》

车把手是风向标,显眼包,就类似现在的方向盘,这个很好理解,就不多说了。今天重点想探讨一下车轱辘,确切的说是车轱辘滚过之后留下的印痕,约等于人的脚印。

以前我就老想不通,他爹为什么会用轮胎印迹取名字,严格来说都不算车的一部分。直到我读了渤海小吏老师的《楚汉双雄》,其中讲到秦始皇的三项壮举——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通过车同轨这一部分的讲解,我明白了我的盲点在哪里——我想象中的“辙”是咱们现代社会的车辆轮胎印痕,在柏油路和水泥路上除了急刹车,几乎是毫无踪迹,在稍差一些的土路上,也只是留下浅浅的一道印迹,不久就被覆盖了。没错,就是这些样子——

但实际上,那个时候的路都是土路,即便是国家统一修建的高速公路——驰道,也不会例外。而且今天的轮胎是橡胶做的,古代的轮子则是木头做的,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元素。

在当时,车轮反复碾压之后路上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的车辙,两个车轮间的距离叫作轨。马车在长途运输的时候,让车轮一直沿着车辙行走就会平稳,能够显著减少畜力的消耗和车轴磨损。
——渤海小吏《楚汉双雄》

那个时候,每个国家的车轮间距各不相同,在自己国家按照固定的车辙走路是没有问题,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大家变成同一个地球村时,就会发现不同国家(原六国)的车轮间距不同,形成的辙就不同,大家的车还是只能在当初的一亩三分地内转悠。

就好像如果你驾车到秦国进入河北,车把式告诉你换车吧,前面的道走不了了,车辙进不去。你费半天劲换了车,当走到齐国进了山东,车把式又告诉你,换车吧,前面又走不了了。这样还怎么让全国成为「一盘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没办法」亲切地称作「没辙」。
——渤海小吏《楚汉双雄》

看看,以前的车辙印迹多么深,对车辆的出行、交通的发展影响多么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先做的就是车同轨,相当于统一车辙,车辙统一了,国家才能融合。

这么看来,比起“车把手”那“一路向贬”的精彩人生,“车轱辘”那一成不变的平稳生活,其实也挺耐人寻味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