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觉醒”这词最深刻的感受是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感受中华民族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救亡图存”,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是少部分人的觉醒;其次是“五四运动”,以工人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觉醒;第三次是“卢沟桥事变”,意味着日本全面侵华后的抗日战争;每一次“觉醒”都是因为遭受了痛苦和打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的民族意识的转变。我想个人意识的转变也有共通之处,总是需要经历打击与痛苦,反思之后才能发生意识的转变的,但是我认为这些都只能称之为“转变”,因为这种转变往往只是对某一方面的看法的转变,准确来说是总结出了一个生活经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具有特定性、片面性,它只是一种“改革”。
我认为“觉醒”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革命”,是对有史以来的自我认知的“革命”,是对过去这么多年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的重新审视与重塑。
在过去的33年里,我其实并未经历过特别大的挫折,或许也有,只是在如今的我看来并不是多大的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打击是2019年,当时深爱着的人,突然地、毫无征兆地带着刚相亲的姑娘出现在我面前,当时其实我出现了由心理上的打击而引发的心脏疼痛,是真切的生理疼痛(我有轻微心脏问题,是体检的时候得知的,如果不是体检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心脏有问题,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未出现过心脏方面的生理不适),那一天我仍然陪他们一起吃饭,甚至去郊游,面不改色(他后来说他那时在我脸上看不到一丝情绪的变化,可见我也并没有多在乎),可实际上我的心一夜之间判若两人。最遗憾的事这次打击除了带来痛苦和让我变得淡漠之外,并没有让我变得更好。
所以,我觉得个人的“觉醒”是需要很多客观条件的,打击固然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也还有其他因素,具体是哪些我还不知道,但我想知识储备也是其因素之一吧,或许还需要一个契机,或许是智者的点拨、或者是某句名人名言、亦或者是书籍。
在2025年1月的某一天,我却突然“觉醒”了,契机是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你不改变自己,世界是不会改变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困扰我的突然都有了答案,我当时想到的是自己对现状不满,可是又一直困于现状,时而焦虑,时而迷茫,其实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多年,只不过在工作忙时会暂时隐去,闲时更加凸显。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离开咸宁,是无意识中做了一个最正确的决定,让我远离了一直以来束缚我的“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物质决定意识,那一刻也有了切身的体会,因为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新环境的出现影响了我的意识,再加上知乎上看到那句话,就突然“觉醒”了,觉醒的同时我也就明确了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我要做哪些努力,心里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我给的期限是十年。
以上的转变我觉得从改变外部世界从而改变意识,再作用于物质的角度来看的,近期我又发现“你不改变自己,世界是不会变的”有了新的解读角度,它既可以是前面说的客观事实的改变,也可以是思想的改变,任何事物本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是我们的思想意识对事物下了定义,即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你眼中的世界也随之改变了。
我为什么把这次思想的转变称之为“觉醒”呢,因为不仅仅是思想意识的转变,而且彻底改变了我的行为,我做一切我能想到的,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事,我报了湖北大学的自考本科,下班后自学,学得疲惫的时候我就在微信读书App看书,去拜访客户的地铁上、公交上我也都见缝插针看书,越看越觉得自己无知与匮乏,越觉得时间的宝贵,越想看更多的书。从前也知道多读书的好处,都是理性层面对自己的一种强迫行为,就是觉得自己应该多看书,所以强迫自己看书,而现在是因为想看,这是完全不同的心态。
近期我又报了讲师集训班,快速记忆法的训练,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有好多东西等着我学习和了解,有好多事情要做……
不仅仅是以上这些改变,从前困扰我的“爱情”也变得微不足道,我甚至觉得我那可能不是爱,只是因为太闲了,是不满于现状又不知道如何挣脱现状的一种逃避行为、一种精神寄托。
以上是我对“觉醒”一词的理解,我很庆幸我的这次突然“觉醒”,因为我还年轻,我还有体力精力去做想做的事。
李敏 202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