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水智慧润学子 厚德载物化春风
初识泰兴,大抵是在六年前。我曾支教的部队子女学校在多方协调下与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襟江小学结为友好学校,两所学校每年各选派两位优秀老师远行千里、背井离乡在部队子女学校支教,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那时为泰兴市对大西北教育的慷慨解囊感喟不已,对前来支教的老师们心怀敬意,为部队子女学校有优质校引领发展而欢欣鼓舞。时隔六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理念,襟江小学的“每日一题”、“漠上花开”文学社已落户酒泉,泰兴教育之精髓已然在大漠戈壁扎根,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酒泉的教育,厚德载物的泰兴情怀让“春风不度”之处,芳草萋萋、百花齐放。六年中幸得部队子女学校、洋思中学、襟江小学支持,四校区域联盟教研开展三次:顾云志老师巧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焦小波老师纯熟的英语口语、 陈辉老师对洋思中学“丰实、丰富、丰盈”课堂的诠释、马君老师的善思、焦晓军老师的缜密、蒋伟民老师的亲和、陈飞老师的专注……无一不在细节之处彰显泰兴教育之魅力。
一切得以实现的心向往之都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无问西东。泰兴教育考察之行,在近六年的期待中、近一年的筹划中、近三个月的沟通协调中,得偿所愿。育才教育考察团一行六人,于6月23日奔赴千里之外的“鱼米之乡”求索教育真谛,从“大漠孤烟”到“亭台水榭”,从“长河落日”到“孤帆远影”别是一番路途迢迢之滋味悠长,遥想玄奘取经之时大抵也该是这样一番意气风发、执念在心。被誉为“教育之乡”,“银杏之乡”,“提琴之乡”的泰兴市,座落于长江下游东岸,在陈辉校长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有幸与泰兴市的六所学校近距离接触,品读泰兴教育之一隅。
一曲荡气回肠的校园史诗——襟江小学
漫步襟江小学,如同行走在一部由杰出校友以其卓越才华编织的恢宏史诗中,历史的厚重、不悔的求索、图强求变的勇气、沿革创新的豪情扑面而来。正如泰兴知县、襟江书院创始人金以诚所言:“出为名臣,处为纯儒”,发端于咸丰年间襟江书院的襟江小学秉承其崇教兴学之目标,在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孜孜以求,“以江为襟,以水为师”,在襟江芳草园中守其诺、践其行、倾其情。襟江小学第一任校长龙璋(光绪年间举人,左宗棠外孙女婿,任泰兴知县),爱才、惜才,将神童丁文江带回家中培养,让他和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其博爱之心可见一斑。丁文江十五岁东渡日本留学,后留学剑桥,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和地质学双学位,回国后从事地质研究,“登山必到峰顶,移步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求索准则,让他成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他也是中国唯一有九个第一的地质学家,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罗素赞曰:我所见过最有智慧的东方人。
丁文江留学英国时写的诗句,“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成为泰兴人教育孩子的歌谣。徐霞客式的丁文江影响了后来成为科学院院士的岩石学家王德滋。这里还有杰出校友两院院士矿床学家常印佛,写喜剧被称为东方莫里哀的理通才丁西林,足球门将高红,水学泰斗郑肇经,文史宗师朱东润,“北京新东方学校”创始人徐小平。听黄敬统校长讲述杰出校友的故事如数家珍,听黄敬统校长讲学校为申报“徐小平学生奖”烧红肉项目的孩子准备食材锅灶让他展示时,满眼慈祥与温情,那是长者对一个孩子的关爱,那是师者对一个孩子的成全,那更是一所学校对一个孩子自信的点燃。在襟江小学无论是环保公益,还是现代科技,不管是养多肉植物,说相声,还是史前动物研究,乐高拼装都可以找到自己展示的舞台,学生成长的自信就这样渐渐树立起来。
启示一:杰出校友是最优质的德育教育资源人生需要导师,成长路上需要灯塔式的人引领前行,。“知校史、名校训、学校友”成为襟江小学本土化、特色化、接地气的校本课程,校长会带着每一个班的学生漫步校园,讲解学校变迁、讲述校友故事。我不知道这是黄校长第多少次讲述,依旧热情不减,依旧满眼深情,依旧崇敬处赞叹不已,那是从心底涌出的对教育、对学校的挚爱。
启示二:“扬长”教育树立学生自信,“我们不同,我们都行”的教育观,让校园成为百花齐放的出彩摇篮。我们时常会告诉孩子,你的那一方面是短板,要补一补,全面一些就更好了。看似语重心长,殊不知,有一些短板是永远都无法补起来,与其让孩子在挫败中成长,不如顺势而为,去经营自己的长项,找到优势,自主发展、自由成长,促使家长培养学生特长。因为经营特长是一个人最大的智慧(冰岛足球队无一人是专业球员,但热爱让他们成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学生因某一专长被肯定、因达到了某个层级被认可而乐于来学校,脸上洋溢着笑容,那是一座真正令人向往的百“花”齐放的学校,将引着孩子走向光明的远方。
启示三:师水教育,上教若水。用水的智慧、胸襟、情怀从事教育。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悟,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当我们面对教育困境时、面对无理取闹的家长时、面对问题学生时,是否可以像水般有无穷的策略去应对:遇热成云、遇冷成冰、遇高山环绕成带、遇低洼汇聚成潭,落于山涧涓涓成溪,汇入大海甘愿默默无闻,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有差异,但是至少你可以以莹莹之光照亮一个学生成长的一点点,你亮一点,他可能就会走得远一点,你黯淡,他可能就徘徊不前。
启示四:培养文理兼修,心灵手巧,涉猎广泛的社会公民。百年前龙璋校长就在学校设立木匠、天文等课程。诸葛亮不仅仅是军事家,他还通晓地理、天文、历史,因其涉猎广泛,才智慧超群;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书法家、画家、美食家、酿酒师、建筑师……因其不困于心、不忧于世,才将一生流放的时光变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德国哲学家尼采,它不仅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还是诗人、语言学家、作曲家。凡有成就者,必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诸多方面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优秀品质、坚强意志、笃定的内心。
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洋思中学
1980年创办时,洋思只是一个地处偏僻的村联办初级中学,两排平房,五个教学班,一个公办教师,四个民办教师,八名个代课教师。1991年洋思中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一直保持为100%,优秀率高具泰兴市之首,体育达标率超过97%,而学生的近视率却控制在10%左右,1999年江苏省出台学习洋思经验的指导意见,到2003年赴洋思观摩学习的老师大30万人,洋思是传奇,毋庸置疑。如同克罗地亚在匈牙利侵略者的铁蹄下浴血奋战包围自己的民族时那样,以其百折不挠的精神冲进世界杯,以其三次加时赛的顽强挺进冠亚军的争夺,不得不感佩不到最后一秒胜负绝难断定的坚持,奇迹就这样朴素的发生了,没有豪华阵容,上帝却格外青睐格子军团,也许真的是天道酬勤。伫立于曾被许多同行称赞的洋思中学门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赫然映入眼帘,那是不挑剔学生、不选择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合格”,“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可以变得比以前好”的朴素而崇高的教育关怀。
启示一: 让“高效”发生在工作时间段。走进洋思教室,是一种师生皆忙碌的场景,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有任务,每一分钟都要思考,每一分钟都要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每一分钟都要准备着进入检测。假装忙碌,结果是不会欺骗人的。上课时授课老师在讲台、学生中忙碌,不授课老师在教室后忙碌,忙着批改作业,忙着登记学生作业情况,忙着备课,忙着研读教材,课间老师忙着指导作业中的问题,督促不能按时交作业、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同学。在工作时间段专注、专一、专心做教育的事儿,这样的忙碌才有效、才高效。
启示二:让学生的发展发生在课堂。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正是在阐述着学生思考的重要性,让学习主体的学习在课堂中发生,让“思维”在课堂中发生,“先学后教”正是在践行这一教育理念,学习先行,困惑产生,思维发生,此时老师的介入,才恰逢其时。在大量的课后作业、课后辅导中找寻学生学习的成长点,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先让学生学、让学生看、让学生试、让学生练、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的问题,才是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想主人的事,说主人的话,干主人的活,尽主人的责。
启示三:严而有爱为师之道。希望你逢着一位手中有戒尺,眼中有光亮的老师。在洋思中学的课堂里我看到了,夏峰峰老师的《醉翁亭记》一课:课前出示三项目标。学生读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理解,学生自己解说文义,针对学生解说中不准确的内容加以详细解说,并联系已学之文讲解文言虚词运用。在此过程中第一排的男生打瞌睡,夏老师声如洪钟,惊醒了他,在接下来的时间夏老师共提问这位学生四次,从第一次的回答不出,到最后流畅的对答如流,学生转变了。有一位女生犯困,夏老师绝不给她放松自己的机会,及时严厉的提醒了她。让她的思维惰性不至于持续疯长。课堂中严而有爱的提醒是为师之道;任其发展,放任不管为师之堕;管而不改,是师之无能。
教育人没有那么多光鲜亮丽,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所谓职业快乐、职业幸福,都是经历了无数自我否定、青灯黄卷、悉心教诲的艰难磨砺后,学生因自己而有所成长、有所发展、有所成就时的欣慰,朴实无华是教育的精神内涵。
“酸甜苦辣总是歌”的教育坚守——马甸初中
“酸甜苦辣总是歌”这句话若从他人口中道出,我多少会觉得有些矫饰,但是从他的讲座中听到,那是他所有教育经历的凝炼,真诚而催人奋进。他在大漠戈壁坚守三年,经营出某部队子女学校教育的春天;他在南国水乡继续前行,图治马甸初级中学的跨越式发展;他为退休教师制作相册,纪念共同走过的教育岁月;他带着老师们走访特殊家庭,为临考学子送去关怀;他将每一个不完美地细节化为重要的教育问题……他就是泰兴市马甸初级中学校长陈辉。八零后的年轻校长,他经历了洋思的辉煌,曾在各地做洋思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曾无怨无悔在大西北支教三年,推动部队子女学校与金塔、肃州区教育的融合,回到泰兴,在两年多的时间又将马甸初级中学的校风校貌扭转一新:将废水沟填平、植草、建亭,解决校门口交通安全问题,校领导带头每月至少家访一次给留守儿童真正的关爱,初一新生“五步法”规范在校行为,主题班会会操,“点课制”,“抽课制”……每一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繁琐的工作,一以贯之坚持下去才会有我们看到的效果,也正是“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想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的“新泰州精神”的体现。
启示一:尊重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值得欣赏。马甸初级中学规模不大,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陈辉校长依据校情采取“从最后一名孩子抓起”,“让潜能生享受五个优先”(座位安排优先、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课后辅导优先、心理辅导优先),“后进生分层辅导”等策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存在感,找到被关注、被重视、被帮助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与潜能。
启示二:俯下身子做真教育,最适合的教育,才最好。所谓适合的教育,之于学生就是看到个性差异、秉性差异、兴趣差异,研究学生的独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之于学校则是看到现状:学校设施设备现状、教师专业结构现状、学生学习现状、课堂教学现状、家长需求现状……基于现状诊断,研究适合本学校发展的策略,陈辉校长正是在寻求这样的一种适合本校的教育之道、适合本校学生的教育之道。《论语》记载孔子教学片段得窥因材施教之要义: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了就去做吗?)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可征求父兄的建议)冉有问:“闻斯行诸?”(听到了就去做吗?)子曰:“闻斯行之。”(听到了就大胆的去做吧!)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问题,孔子给秉性迥然不同的两个学生提出不同建议:冉求做事总是退缩,孔子要激励他勇敢去做;仲由行事勇气超人,孔子告诫他太过刚勇,需三思而后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仅说到,而且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俯下身子,发现问题,因校制宜,寻找适合本区域、本学校、本班级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
传承创意两相宜 特色课程育少年——鼓楼小学
泰兴市鼓楼小学是我所见学校中凸现区域特色、校本特色尤为鲜明的学校之一,从“少年军校”的磨砺意志品质到“梅韵飘香”京剧社团的艺术审美,从“小记者寻访团”社会实践到“绳采飞扬”社团的阳光活力,处处体现着“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相信每棵小草都有开花的心”的办学理念。“少年强,则国强”,此“强”自是全面发展的强,综合素养的强,精神世界的强,意志品质的强,鼓楼小学在践行着强“人”的教育,强”生命”的教育 这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让生命成为活泼泼的会生活的鲜活的个体。
启示一:传承国粹艺术,挖掘地方优质教育资源。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是泰州人,其子梅葆玖先生承其衣钵,姚恒章校长于2009年组建“梅韵飘香”京剧社团,邀请梅葆玖先生担任名誉校长为学生授课,历时九年,学生们与梅先生在国家大剧院同台演出,“小贵妃”受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摘得“小梅花奖”数枚……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成就自己的兴趣爱好,激励着更多孩子学习京剧,让京剧艺术逐步成为时尚。
芳菲满园创特色,绅士淑女显时尚——黄桥初级中学
黄桥初级中学座落于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的泰兴市黄桥古镇,黄桥是“小提琴”之乡,黄桥烧饼香酥可口,历史与文化均无一例外的成为黄桥初级中学的校本课程。清幽的校园中“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学生的未来负责”的教育追求格外醒目,对教育正如陆海军校长介绍,无论是学生笑脸墙的设计抑或现代绅士淑女的教育初衷,都是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小提琴制作探究、烧制黄桥烧饼、采摘柿子农事体验等课程,已成为传统,学生在动手操作、生活体验中了解家乡、学会分享。四校联盟,共同发展,课题引领,深化教学改革,陆校长兼容并蓄的治校方略让黄桥初级中学教育教学质量走在泰兴市教育的前列。向外学习强理念,向内求索谋发展。
走进“教育之乡”泰兴,涌动的教育热情,关注每个孩子成长的真诚,创新校本教育资源的智慧,践行成就学生未来的教育理想,共同探索教育真谛谋事、做事、成事的团队精神,让育才团队心向往之,虽千里迢迢、酷暑难耐却不虚此行。向理想的教育踽踽前行,我们行走在“杏坛问道”之路上且行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