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一段精解——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智慧
今天继续来聊《孙子兵法》。这一讲,咱们要深入挖掘《军争篇》的第一段,这是孙子兵法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讲的是“军争”的奥秘。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不是简单的打仗手册,它蕴含了人生的大智慧,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日常生活,都能用得上。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一句一句地讲透这段原文。
首先读读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这段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别急,咱们慢慢来解。孙子在这里说了一个核心观点:打仗中最难的就是“军争”,也就是两军争夺有利条件的过程。而军争的难点在于,要学会“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说白了,就是走弯路反而更直接,化不利为有利。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儿,需要大将的智慧和谋略。
好,咱们先来一句一句地翻译成白话文,让大家听得明白。
白话文译文:
·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意思是,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从国君那里接受命令。
· “合军聚众,交和而舍”:接着,将帅要集合军队,动员民众,然后与敌军对峙安营。
· “莫难于军争”:但这整个过程里,最难的莫过于“军争”,也就是两军争夺制胜条件。
·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的难点在于,要把迂回的道路变成直路,要把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
·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所以,故意走迂回的路,并用利益诱惑敌人,这样即使比敌人后出发,也能先到达目的地。
· “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这就是懂得迂直之计的人啊!
翻译完了,感觉有点意思了吧?但光翻译还不够,得精解。下面,我就深入挖掘每一句,结合历史战例和现代思考,讲透其中的智慧。
精解第一部分:“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咱们先看这第一句:“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用兵的全过程。将帅从国君那里接受命令,这是起点——没有命令,将帅就不能动兵,这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权威性和纪律性。接着,“合军聚众”,就是集结军队,动员民众。在古代,这可能意味着征兵、粮草准备、训练士兵;在现代,就是调动资源、组织团队。然后,“交和而舍”,意思是两军对峙,安营扎寨。这就像下棋一样,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开打。
但孙子说,这一切过程中,“莫难于军争”——最难的就是军争。什么是军争?军争就是两军争夺有利地形、有利时机、有利态势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打仗,而是争夺主动权。薛国安将军在《薛将军精解〈孙子兵法〉》中强调:“军争是战争的焦点,是将帅智慧的试金石。就好比两个人打架,不是直接冲上去乱打,而是要先抢到一个好位置,让自己占上风。”
为什么军争最难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变数最多。天气、地形、敌情、我情,都在变化。将帅必须实时决策,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举个例子,就像咱们日常生活中,创业开公司:你从老板那里接到任务(受命于君),然后组建团队、筹集资金(合军聚众),再和市场竞争对手对峙(交和而舍),但最难的是什么?是抢占市场先机(军争)!你得比对手更快地推出产品、吸引客户,这可不是容易的事。
薛将军还引用历史说,古代战争如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和赵将赵括对峙,赵括就是因为军争失利,盲目出击,结果被包围歼灭。所以,军争之难,难在它需要综合能力:情报、速度、欺骗、应变。
精解第二部分:“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接下来,咱们看第二句:“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这句话是军争篇的核心,也是孙子兵法的精髓之一。什么叫“以迂为直”?直路就是最短的路,迂回就是绕远路。但孙子说,有时候绕远路反而更快、更安全。为什么?因为直路上可能有敌人的埋伏、障碍物,或者地形不利。绕一下,避开这些,就能更快到达目的地。
“以患为利”就更妙了:把祸患变成利益。这听起来像魔术,但其实是高明的策略。比如,撤退本是不利,但可以诱敌深入,反而变成反击的机会。薛国安将军精解中说道:“这体现了东方哲学的辩证思维。祸福相依,利害相生。将帅要善于在逆境中看到机遇,在不利中创造有利。”
咱们用一个近现代战例来 说明这一点。我选择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这可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经典案例。
战例:诺曼底登陆(1944年)
背景:二战后期,盟军计划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直接攻击德国。最直接的路是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海岸。但德军早有防备,在加莱地区布下重兵,因为那里距离英国最近,是“直路”。盟军如果硬闯,肯定会损失惨重。
于是,盟军采取了“以迂为直”的策略。他们选择诺曼底作为登陆点——这里距离较远,地形复杂,德军防守较弱。这看似绕了远路,但避免了正面冲突,反而更安全、更有效。同时,“以患为利”:盟军利用欺骗手段,如假情报、假军队(Operation Fortitude),让德军相信主攻方向是加莱。这样,德军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加莱,诺曼底的防御就薄弱了,盟军就能“后人发,先人至”——比德军预期更早登陆成功。
详细描述:1944年6月6日,D-Day,盟军数千艘战舰、飞机集结。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登陆。德军隆美尔本以为盟军会从加莱来,所以把精锐部队调往那里。诺曼底这边,只有一些二线部队。盟军登陆时,虽然遇到了抵抗,但整体顺利。为什么?因为迂回——选择诺曼底而不是加莱;因为化患为利——用欺骗手段让德军犯错。结果,盟军建立了滩头阵地,为后续进攻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中,盟军以2万多人的伤亡代价,换来了战略主动权,直接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薛国安将军在精解中评价道:“诺曼底登陆是迂直之计的现代版。它告诉我们,有时候,最直接的路不是最短的路,智慧在于选择最优路径。”黄朴民教授也补充说:“这体现了孙子的‘奇正’思想,正面对抗为辅,迂回奇袭为主。”
在生活中,这也适用。比如,开车导航:直路堵车,绕道高速反而更快。或者商业竞争中,苹果公司不直接和诺基亚拼手机键盘,而是绕道做触摸屏智能手机,最终引领市场。这就是“以迂为直
精解第三部分:“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最后一句:“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这句话是前两句的具体应用。孙子说,所以要故意走迂回的路,并用利益诱惑敌人,这样即使比敌人后出发,也能先到达目的地。这听起来像魔术,但其实是心理学和策略的结合。
“诱之以利”是关键:用利益引诱敌人,让他们犯错。比如,假装撤退,让敌人追击,进入伏击圈。然后“后人发,先人至”——后发制人,但先达到目标。这需要精准的 时机把握和执行力。
薛国安将军精解中强调:“这不仅是军事策略,更是人生哲学。在竞争中,不要总是抢先,而是要让对手先动,自己伺机而动。”黄朴民教授则说:“这体现了孙子的‘后发先至’思想,类似于道家‘无为而治’,但实则是积极谋略。”
咱们再用一个中国近现代战例:长征中的四渡赤水(1935年)。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典范,完美诠释了迂直之计。
战例:四渡赤水战役
背景: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被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直接北上去陕北?路上有重兵。红军处于劣势,看似绝境。但毛泽东指挥红军,采取了迂回策略。
详细描述: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但发现敌军堵截,于是二渡赤水,回师黔北,诱使敌军分散兵力。然后三渡赤水,再次进入川南,敌军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急忙调兵。但红军突然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这时,蒋介石在贵阳坐镇,急忙调兵回援,红军却虚晃一枪,西进云南,渡金沙江北上。整个过程,红军走了很多弯路,但每次都“诱之以利”——假装要攻击某个目标,让敌军调动,然后趁机脱身。
结果,红军以3万兵力,摆脱了40万敌军的包围,实现了战略转移。这真是“后人发,先人至”:红军比敌军后行动,但总能先一步到达安全地点。毛泽东后来总结说:“四渡赤水是我的得意之笔。”薛国安将军在精解中赞叹道:“这简直是迂直之计的教科书案例。红军化被动为主动,把患难变为利益,体现了极高明的指挥艺术。”
从哲学角度看,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要硬碰硬。比如,职场竞争:如果你和同事争一个项目,可以先让步(迂其途),让对方露出破绽(诱之以利),然后突然发力,抢先完成(后人发,先人至)。这需要耐心和智慧。
综合哲思与现代应用
通过以上讲解,我们可以看到,《军争篇》第一段虽然短,但内涵丰富。它强调了军争的难度,并提供了“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军事原则,更是人生智慧。
薛国安将军总结说:“孙子的迂直之计,是一种高级思维模式。它要求我们跳出线性思维,看到全局,利用矛盾转化规律。”黄朴民教授则从历史角度指出:“这种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实战经验,但影响了后世无数战略家,从诸葛亮到毛泽东。”
在现代,商业战争中也广泛应用。例如,亚马逊不直接和实体书店竞争,而是迂回做电商,最终颠覆整个零售业。或者,个人发展中:你想升职加薪,不要直接要求,而是先提升技能(迂其途),用业绩诱惑老板(诱之以利),这样即使起步晚,也能快速晋升(后人发,先人至)。
总之,孙子兵法告诉我们:智慧在于变通。直路不通就走弯路,不利因素就转化为动力。这需要创造力、勇气和耐心。
注:本讲解借鉴了薛国安《薛将军精解〈孙子兵法〉》和黄朴民教授的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