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所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NLP前提假设
意义换框法
• “意义换框法”是找出一个负面经验中的正面意义。
• 所有的意义都是人加上去的,所以可以灵活改变。
• 意义换框法对一些因果式的信念最为有效。
换框句型:因为A,所以B
改成:因为A,所以非B,因为…
例:因为拆书打怪升级比较难,所以,我不想打怪升级了。
改:因为拆书打怪升级比较难,所以,我要努力打怪升级,因为
(1)把每次升级后的总结,分享给其他的伙伴,可以帮助大家
(2)可以让我更好的进行时间管理,把工作和学习同时兼顾好
(3)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及提升拆书的技能
意义换框法的关键,在于找出其中最能给自己帮助的意义,把事情的价值改变,使事情由绊脚石变成踏脚石,自己因而有所提升。
二者兼得法
在很多情况中,表面看来是两个选择中只能得一,即是“得A便失B,得B便失A”。我们持着这个信念,感到困扰,因为想二者兼得。在生活中我们容易接受局限性信念的束缚(往往说那是“现实”),而不肯以自己想得到的理想目标为依据而去思考,找到突破。为使自己觉醒,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坚持二者不能兼得对我没有好处;而坚持二者兼得则对我有好处!”并把自己的思想带到后者。
• 二者兼得法针对的是两难境地。
• 假若A与B是可以兼得的,我需要怎样想或做才能把它实现呢?
• 突破的关键是把A和B的定义做更清晰的切细。
换框句型:假若二者可以兼得,我有哪些方法可以实现:1__,2__,3__
例:“为了爱情,我只得放弃事业。”
改:假若爱情和事业二者可以兼得,我有哪些方法可以实现
(1)说服自己或另一半去对方的城市发展
(2)为自己的事业寻找备胎,适时转型
(3)一起创业
人生里不能要求凡事都可以二者兼得,尤其是不符合三赢概念的事情。但是在一些困扰无法突破的情况里,考虑二者兼得的可能性,是对事情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选择。
环境换框法
同样的一件东西或一个情况,在不同的环境中包含的价值会有所不同。找出有利的环境,便能改变这件东西或这个情况的价值,因而改变了有关的信念。
当某些信念妨碍我们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我们可以将它们修正、移开(暂时)、扩展(兼容)甚至改变。
换框句型:(看似不利的条件)__,(可以达成的效果)__,例如(在这些情况下可以):1__,2__,3__
例:我不擅长表达,没法做销售
改:我不擅长表达,在这些情况下一样可以做好销售:
(1)做微商
(2)辅助工具(PPT/导图)对着讲
(3)用写作的方式来销售
环境换框法在辅导上,对一些因为自己的特质而不满意,不接受自己,内心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等的个案最为有效(喜欢多说话或者不说话;觉得自己学历不够,或者相貌不出众;长得太高、太矮、太瘦或太胖)。
环境换框法和意义换框法往往可以一起使用,在同一个情况里发挥作用。
五步脱困法
• 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可从其说话中侦知。改变说话方式,可以改变内心状态。很多人内心的困境,其实是本人的一些错误信念造成。
• 错误的信念,限制了能力的发展!
以下的5个步骤,帮助我们运用语言去把处于困境的心态,改为积极进取,更有清晰的行动目标和途径。
例如:一个人说做不到某一件事:
(1)困境:我做不到X
(2)改写:到现在为止,我尚未能做到X
(3)因果:因为过去我不懂得__,所以到现在为止,尚未能做到X
(4)假设:当我学懂__,我便能做到X
(5)未来:我要去学__,我将会做到X
“我做不到”事实上是描述一件过去的事实:在当时“我没有这个能力”,或者“我不想去做”。但是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总想保留“做得到”,或者“想去做”的权利。发生了的事无法改变,然而往事对我未来的影响却可以改变,因此“我做不到”不应成为一个包袱,阻碍我们向前走。上面的五个步骤,让我们放下过去的包袱,勇往直前。
例:我不会游泳
(1)困境:我不会游泳
(2)改写:到现在为止,我尚未学会游泳
(3)因果:因为过去我未能找到一个好老师和安排出时间,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尚未学会游泳
(4)假设:当我找到一个好老师,我便能学会游泳
(5)未来:我要去找会游泳的朋友,请他们介绍经验,并且作出安排,使自己每个星期六下午都可以去上课。我将会学会游泳。
回头看第一句“困境”时的话:“我不会游泳”,可以感觉到说话者是把自己困在一个狭窄的小圈子里,而外面就是游泳,他却无可奈何,说的话完全是静态的。再看看第五句“未来”,说话者的目标“游泳”,已经完全在掌握之中,他不单只有目标,而且有清晰可行的达到目标的途径,所说的话,充满了动感,他已经回复到正常的“自己控制自己的人生”的状态了。
框架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思维境界和层次的高低,框架越大,那么人的格局就越大,思维蓝图也就越丰富,视野也就越开阔。
通过学习今天的换框法,可以用一种新的思维架构(信念各价值观)去审视和解读我们日常遇到的事情或问题,从而帮助我们:
(1)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找到新的目标和方向
(2)将注意力焦点从问题上转移到效果上,找到更多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