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刷到黄易病逝的新闻,我正躺在日本大阪上本町一家胶囊式集体旅馆的床上,床很近天花板,抽风机的声响宛在耳旁,其中夹杂了规律的鼻鼾,让人夜不成眠。
我只看了新闻的标题,并没有点看正文。黄易这个人离我远,在岸的另一边,依稀只见一个人影,五官都在他的小说里抽象形成。
所以我并不打算写黄易。人死了,一大群人在遗体上画符涂鸦,很是缺德。我单纯想聊一聊黄易小说给我的感觉。
(二)
开始看黄易的小说时因为金庸和古龙写得太少。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我窝在舅舅家里把金庸全集看了一遍,没尽兴,上了初中就在小镇书店租古龙的书偷偷摸摸地看,因为古龙太好色了。
可能有人会问,你不看温瑞安和梁羽生吗?金古温梁是武侠小说名家,这个问题怎么绕不开。我的回答如下:
温瑞安挖坑不填,懒得看。
梁羽生过于正派,不合口味。
于是书店老板给我推荐了黄易,他指着书架上黄色封面内容粗糙的书,告诉我:“那些都不是黄易写的,他的书卖得好,商家就投机取利,出了一大批冒名的东西。”
“那你这里有他的书吗?”我火急火燎地问。
“但事实上黄易也不是正经人。”老板说。
这个评价算得上中肯,起码在G看来便是如此。G是我的初二同班同学,只服金庸大师,见我手捧黄易的《寻秦记》在看,当场质问我看的是什么下三滥的玩意儿。顺便一提,G也不看古龙。
“这书真带劲。”
“哪里带劲?”
“就跟原始森林,东非大裂谷一样。”
G知道我在说什么。上面两个词是男生宿舍的暗语,包含了对异性最深层的未知与幻想。这是每一个青春期男生美丽澎湃的梦,像搏动,也像童话。
然后我请书店老板把《寻秦记》的归期延后了几天。多花一块几毛就能澎湃,很划算,G还书的时候跟我说。从此我也认识到,古龙未必很好色,他的好色不能引起G的共鸣,而黄易明显更胜一筹。
后来G交了一个女朋友,他说:牵手真美好呀。
(三)
接着我又看了黄易的一些书,内容也很撩拨人,我慢慢开始将黄易视作世俗血性之人。直到我遇到了他的《破碎虚空》:传鹰于悬崖边舍马破空而去,以己身探寻宇宙的意义。
黄易还是有追求的。他成名在金古温梁之后,在武侠式微之时另辟蹊径,完整地表达了自己。世俗血性没有错,本欲如此,难得的是往上亦有所求。
这恰恰是很多小说没有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