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既前沿又接地气的话题——"AI时代班级德育的助力与挑战"。
我们正身处一个被数据重构的时代,AI技术已经悄然渗透到教育场景中:它能通过算法绘制学生的"成长心电图",从课堂互动到社交行为捕捉成长轨迹;它能用情感计算分析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甚至预测德育风险;连班会课都能生成智能剧本,自动设计互动环节……这些技术听起来像科幻电影,却已真实出现在我们的教室里。
近段时间,我在班级中也有尝试着使用这一魔法,理想对标,实现自我激励。六年级的孩子们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小升初的考核,此时的他们对于未来还有很多的想象和憧憬,但又有一种遥不可及、无关痛痒的感觉。于是,在一次理想的班会课上,我利用了现代技术AI,生成了关于孩子们25岁时实现理想的样子。以他们自己的理想来对标当下的自己,给孩子们带来自我激励。这里的这位男孩我不得不提,这是一位特殊孩子,但是当我们聊到理想,听到我将会用魔法为他们生成25年后的理想样子时,这个一个字都不会写的孩子,从转学四年级到现在,第一次主动举起了他的手表示自己要分享,当他用那蹩脚的普通话说着:我长大要打乒乓球,为国争光。这话听着很生硬,但我从他眼中看出了真挚,班中其他同学也都听到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那掌声中不仅是鼓励,更是一种集体见证下的理想觉醒。一次小小的AI使用,让我们实现了这样一次时空穿越。这样一张照片为他们种下关于梦想的种子。我相信这是他们迈向未来理想的一小步,更是他们成长的一大步。
但越是智能的时代,班主任的角色反而越需要回归"人性温度",我发现它就像一口智能炒锅,用好了,它就是一把神器,用杂了,那可是要翻车的!例如某校曾完全依赖AI评估学生品德,结果将留守儿童的内向误判为“反社会倾向”。这警示我们:算法无法捕捉眼神中的犹豫、指尖的颤抖,而这些恰是德育的起点。
AI可以是点亮理想的火柴,但守护火光的必须是教育者永不熄灭的热忱;算法能够描摹成长的曲线,但读懂那些偏离坐标系的"异常点",才是德育最珍贵的破茧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