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周纪一》,你可以看到几位小人物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普通人读此书最该训练的思维。
先看看絺疵(chici)。这人是智瑶的谋士,智瑶但凡听了他的建议,也不至于头盖骨成为赵襄子的尿壶(作者写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这不符合赵襄子的仇恨之情。)
絺疵从智瑶、魏桓子、韩康子三人查看用水围住赵襄子的晋阳城时表情(无喜志,有忧色)和肢体动作中(桓子肘康子,康子覆桓子之跗),就能成功判断出“韩、魏必反矣。”
在絺疵看来,如果三家同心灭赵襄子,看到即将大功告成,肯定会面带喜色,因为很快就可以三分赵家的田产了,反而面色凝重,当智瑤说出:“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魏桓子、韩康子心有戚戚焉。
察言观色是谋士的基本功。人的心理活动,会不经意间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传递出去,有心的谋士发现并接受这些信息,根据人性贪婪、恐惧、趋利、避害等特点,必然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当然,智瑶的失败也与他自己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为所欲为、听不进去他人的意见有很大关系。智瑤甚至任性愚蠢到,把絺疵对他说的话,原封不动的告诉了韩、魏二人。“谋成于密,败于泄。”如此常识,智瑤却抛之脑后。絺疵无奈,只好请求出使齐国。
这也是智瑤的族人智果当年力劝他爹智宣子不要让他当继承人的原因之一。话又说回来,在那种强者林立的环境下,如果不选择智瑶上位,智宵未必能执掌住智氏家族的局面。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任何的软弱都有可能给自己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这也与智家的决策机构有关系。一人说了算,权力无制衡,难免会让相对优秀的人败走麦城。这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些观点,用以衡量当时的决策,有马后炮之嫌。
制度是人制订并践行的,管理者真要恣意妄为,谁拿他没办法。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自我约束、自我批判等因子,就会显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