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付费”迎来春天
熟悉罗振宇的人都知道,他定义了一个新词——罗辑思维。“逻”不是逻辑的“逻”,而是罗振宇的“罗”。罗辑思维是他创办的互联网知识社区,内含微信公众订阅号“罗辑思维”、知识类脱口秀视频及音频产品“得到”。
如今,“得到”已成为罗辑思维的拳头产品,其用户达529万,日均活跃量达42万,订阅份数130万,总营收达1.5亿元。
从“得到”的爆发,我们可以预见“内容付费”正迎来自己的春天。现代人越来越愿意为知识买单,为时间买单。在过去,人们要解决某些涉及专业的问题,就不得不研究专业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无比耗时耗力。而今,人们只需在网上动动手指,花点小钱,就可在“内容付费”平台上获得专家的解惑答疑,尤为高效便捷。
二、“内容付费”的背后藏着现代人的焦虑。
然而,为知识买单,为时间买单的背后掩藏的是现代人的焦虑。在这个知识更新迭代极快、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人们为了保持竞争力,不得不见缝插针的学习。路上、车上、枕上等碎片化时间成为了人们开小灶的绝佳时刻。当这些碎片化时间不能被高效的运用时,人们就开始焦虑不安,怅然若失。于是,“内容付费”横空出世,它为人们提供一种可随时随地高效学习的可能性。以“得到”为例,每天早晨它都会更新一批“有趣”、“有料”、“有种”的音频,你大可在刷牙洗脸或者上班路上进行收听;而如果你订阅了付费专栏,则可在作者更新后,选择空闲时刻进行阅读。
如此一来,人们对于学习渴求的焦虑就得以缓解了吗?
显然,人们往往高估了自己的勤奋和意志力。不少人在“得到”花钱订阅了专栏,却因为懒惰、懈怠,导致内容堆积,进而失去了阅读的欲望。最终,他们会因付费而没有阅读,产生负罪感,因没有珍惜碎片化时间而变得更为焦虑。
当然,也有一些人,意志力坚定且求知若渴,他们会雷打不动的按时按点地进行阅读。但这类人就不会感到焦虑吗?或许,一部分人会因为碎片化的时间得到最高效的运用而感到轻松,甚至会为自己的勤勉点赞、欢呼。但对于善于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群而言,他们会陷入新的焦虑之中,即质疑平台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客观。
显然,这种焦虑并非无中生有,“付费内容”平台的知识,往往是被快速的量产化、规模化以及经人多次加工过的。
先来思考第一个问题,知识可快速的量产化、规模化吗?显然不行。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无一不是作者经过漫长的打磨和精心的酿制而成。那些科学著作,无一不是经过详实的考证和严谨的分析而成。快速的量产化和规模化的知识就好比快餐,它能让你填饱肚子,但却没有过多的营养。它只能丰富你的谈资,却不能瓷实你的深度。
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经人多次加工过的知识是否足够的养分?养分固然有,但不多。这就好比食物链上的能量获取,能量由最高层级到最底层级不断递减,每个层级间的能量相差甚远。越高层级的知识,越是全面和严谨。比如,一本完整的书的层级就高于它的精华版,而精华版则高于他人简述的文章。因此,如果仅在“内容付费”平台学习单薄的文章,那便会错过真正的智慧。
“内容付费”平台所提供的量产化、规模化以及经人加工过的快速知识,并不能帮我们通往成功,它不过是罗振宇们给予人们的心灵按摩,让人们误以为自己得到了最前沿的真知灼见,误以为自己变得博学而全知。
三、学会对快速化知识保持警醒,学会任性的活着。
那么“付费平台”就不值得订阅吗?
我会说,值得订阅,但不值得投入太多的时间。我们需要聪明的使用“付费平台”,应将其视作“推荐知识”的地方,而不是“深度学习知识”的地方。比方,你在“得到”里面,听到有趣的音频后,大可到网上搜集更为完整、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潜读,而不是一叶障目,仅从这篇文章获得碎片化的知识;看到某本心仪的精华版的书籍时,大可购买原著,仔细研读,而不是在精华版拾人牙慧。
除了要学会聪明的使用“付费平台”之外,我们更要懂得学会“任性”。何为“任性”?任性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自暴自弃。而是懂得放自己一马。人非机器,总会有疲惫的时候。与其疲惫不堪的学习,倒不如选择适当的休憩,为下次的工作蓄能充劲。还有就是,并非所有的碎片化的时间都得强迫自己学习。比如,吃饭时,如果你还拿着手机,废寝忘食地学习,不仅影响了肠胃的蠕动,更使生活失去了乐趣。该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该学习的时候就好好学习,这样称得上松弛有度。请学会任性,学会放自己一马吧,别让知识加剧你的焦虑,别让学习变成你的负担,别让付费平台吞噬了你的生活。
聪明的罗振宇们为人们提供了各类知识的特效药,但它们并不能使人们得到救赎。现代人的焦虑,还需人们自己稀释。保持任性的活着,保持对知识的警醒,才是与这个焦虑无比的现代社会周旋的良药。
END.
我是丁小武,一个热爱码字的青年,
渴望拥有冰镇的冷静和炙热的激情。
如果我的文字对你有所启发,记得关注、点赞!
( ఠ‿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