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284字,阅读大约5分钟)
昨天《我和教育写作》到了,很惭愧,这是盗版书,15块买来。看了一下标示的价格是58。这书,如果是正版书,在实体店,例如新华书店顶破天的优惠也就是九折,还得要是会员卡那种。在当下,价格2字头的书,已经很少了。薄薄的一本,都要30+,动辄40+。
书的价格在不断的提升,原因有很多。我说不上多少。
网络必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前02-05的黄金时代,网购兴起不久,那时候在当当网买书,五折随便买。还动不动来个满两百减一百,满三百减一百五。那个时候真是买书人的天堂,我就是那个时候养成了买书如山倒的坏习惯,毕业的时候,就装了两大袋的书发了邮政回家,而其他物产却寥寥无几。这几年,我猜是有关方出手了,基本上看不到有多少新书在网络书店上架有多少折头了,很多都要八折甚至九折。问题是,因为有网络渠道的存在,必然要靠折头来吸引读者,比如借着各种诸如节日的噱头推出的满减活动,还是满两百减一百,满四百减两百等等。所以,往往又驱使出版社提高价格。
另外一方面,这几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大家的收入大部分都受到了不少的影响。有因为全社会的整体人工成本、价格不断提升。这个是方方面面的。包括但不限于木材,纸张铺租,工资,稿酬等等的开支,最终,自然还是落在了书籍的价格上,由消费者埋单。
疫情的影响,现在还难以估量。只是,我感觉,这已经深深地改变了影响了很多东西。有很多,可能我们都无法预知的,暂时无法体会得到的。或者,有一些人选择了远离了书本和图书馆,也有一些人最终选择了回到图书馆,回到书本的身边,沉浸甚至皈依于白纸黑字之中了。
实际上,住在农村,三线以下城市,小城镇的人,始终是大多数,这些人往往是低收入者,也是人力资源价格抬升的不明显受益者。对于社会方方面面各类物品用品的价格的上涨或者下跌,却最为敏感。两块钱一斤的豆腐,今天变成了三块一斤,虽然是一块钱,但是对他们来说,却意味着是上升了50%.当他们看到日益高企的价格,一本书四五十块钱,这已经是农村或者小城市的四口之家半天甚至一天的伙食费用,自然只会对实体书店更加望而却步。我们这里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店、书城,每年最热闹时候必然就是开学季的前一个月,因为小学初中的老师往往给出了长长的书单,还温馨的提示了在哪家书店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避免了家长们到处奔波却一无所获两手空空的窘迫。
我上一次去实体店买书,已经是去年六一了,还是因为学校发了两张实体店的购书卡(两个孩子的六一礼物)。反正也不知道孩子们买资料书几时才能用得上,那天,我怀里揣着两张卡,去一个名叫“天下人购书中心”的书店,走了一圈,却没有几本自己想买的书,唯一一本想买的,想来想去,总感觉自己前年在这里买过了,最终空手而归。回来以后,发现确实是买了的。
实体店,正在逐步成为穷人轻易不愿意踏足的地方。或者有人会说,买不起,那就去看吧。只不过,现在的书的包装也越来越精美,动辄漂亮的塑膜封得严严实实,让我这个穷人往往只能是浏览个书名而已。哪里还有以前的在书店里一泡就是一天的可能了?
我现在也还是常常买书的,只是买书,已经不敢去实体店了,老老实实在网上书店逛逛,货比三家,不对,货币比五六家,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