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考,才能,成功七个方面讲述本书。各自成一个体系,又一环扣一环,联系紧密。里面各种引经据典紧紧围绕主题如何"精进"进行阐述。收获颇多,比如说作者说的"回顾",我本从不写书评,但是发现很多时候看完一本书后很快就忘了。当跟人交流时,发现居然脑子里并没有太多可讲的东西。于是,便求自己,看完一本书时,做必要的回顾,写个书评,或做个总结。加强自己对该书的认识,也方便自己回顾。
自己构建的本书的逻辑框架:
总的逻辑路线:时间,把握当下;选择,做好选择有利于更好的利用时间;行动,做好选择的就应该好好行动;学习,行动过程中总会发现难题,觉得自己知识不够,那就好好学习吧;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有学必有思;才能,学习思考等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优势才能;成功,做好以上部分,离成功就不远了。
一,时间。按照纵向分为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事已经过去,美好的事情值得我们回忆,不好的事情就让我们忘却。我们最重要的还是现在,所以得好好把握当下,同时还应该好好展望规划未来。规划未来,让我们有目标,有方向。然后具体细化成每一步,每一步也即将成为我们的当下。所以,认真聚焦当下的事情,自觉专注投入。对于怎样做好当下的事情,启示最大的是这三点。第一,半衰期。半衰期本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作者引用其作为做某件事的收益长远。长半衰期,即做某件事能够对人们长远受益。比如说,阅读一本经典的书籍。因人而异,阅读经典可能不能让有些人当下效用很高,但是这是一件对长远有益的事情。短半衰期,就是当下有益,让人满足程度很高,但是收益很快就结束了。例如,玩一把游戏,看一部电影。所以我们要利用好时间,就应该多选择做一些长半衰期的事情,当然短半衰期作为调节生活的手段也是很好的。第二,浅谈"快与慢",教我们如何平衡生活。生活不能一味的追求快,只追求慢也是不行的。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来解释。一场交响乐,如果从头到尾都是快节奏,听着神经一直绷紧,肯定喘不过气来。一直慢的话容易让人打瞌睡。所以日常生活的节奏也应该是有快有慢。那我们该如何去做好快慢。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如拖地,洗碗等家务,常规的事务性工作等可以快速的去完成。陪家人,赏艺术品等就应该选择慢节奏。第三,"深与浅"。作者引用了心理学中"心流"概念,即人全情投入一件事中的状态,也就是作者所谈的"深"。比如说全心全意的看一本书,练字,收获感触肯定比一般的人要多。但很多时候都很难进去"深"。看电视的时候,一边聊微信,一边嗑瓜子,心思被分散的自然就停留在表面层次。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个禅师跟一个律师的对话。
律师:和尚修道可用功否?
禅师:用功。
律师:何为用功?
禅师:饥来则食,困来则眠。
律师:一切人都如同禅师用功否?
禅师:不同
律师:何故不同?
禅师: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思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简单来说,吃饭时用心吃饭,睡觉时专心睡觉,这就是禅。做到"深"也是同一个道理,做什么的时候就用心投入做好这件事。
二,选择,有限的时间做有益终身的事,就要做好选择。选择最重要的是以最高目标为原则,这样能做出最好的决定。怎样选择最高目标,作者提出了四个格局,看不见,看自己,看天地,看终生。看不见,就是那种随波逐流的人;看自己,即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看天地,为追求真理而生的人;看众生,改良社会,增加人类福祉的人。格局一个比一个高,我们的选择应该一步一步往上走。但是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业。为此,作者提出了目标悬置法,能力嫁接法,特性改造法。
三,行动,有了好的选择就得好好去执行。一次完成一件事,利用好暗时间等。体会最深的还是作者提出的互联网"精益创业"里面的关键概念"最小化可行产品",即最少资源,最快制作,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适应性产品,然后创业者把它发布出去,根据用户的反馈及时进行优化。大多数人喜欢把所有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去做,其实根本不可能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所以有些事情没必要三思而后行,在做好基础的准备时候就应该开始投入实践,一边行动,一边总结,一边改良。总之,做好了行动是一方面,行动后要及时的反馈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映链",尤其是要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四,学习,行动中难免遇到问题,难题,还应该好好学习。作者提出建构式学习,知识不是简单的吸取进来的,而是由学习者自己构建而来。怎么构建,最主要的还是要懂得提问。如看一篇材料,想想里面讲的我们已有的知识有哪些,现在这资料里讲了什么,已有的与现在的有什么联系,有哪些现有的只是易解释,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索。然后就是懂得解码。给一个故事,应该想想它讲了什么,有什么价值,怎么讲表现出它的价值的,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可以应用于其他哪些领域。总而言之,学东西最重要的是应用,把学到的东西当做完成某件事情的技能。作者提出三种方式练就这种技能:写作式操练(写作,反馈,修正),游戏式操练(参与感,多情景,互动性),设计式操练(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学习高手就是懂得提问,善于比较分析,懂得联系生活,迁移知识。
五,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怎样更好的去思考,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我们的大脑需要断舍离,把原来繁变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多复杂精细的思考。有意识的培养自己间接表达的习惯,有益于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六,才能,学习思考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才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应该找到自己的优势方面,然后好好去努力培养。但是单纯的努力是不行的,努力是一种策略性的活动,找到自己所在行的领域,不苟且,追逐完美,增加难度,不断挑战,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样每攻克一个难关我们又升一级,从缓慢提升区到快速提升区,最后到高原区域,达到不用思考就能使用某种能力的快感。最好的坚持努力就是把被动变成主动,把兴趣延续,增强互动,牵引前进。
七,成功,做好以上部分,对于成功就不远了。我们要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行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连接中,一步步地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个人独一无二的知识。
其实本来对于这种实用性书籍讲的都基本上差不多,大同小异。叫你珍惜时间,专注当下,做好选择,贯彻执行,努力学习,认真思考……看这本书也是因为很多的微信推送文章都有提到过,感觉这么厉害,还是看一看吧。看完还是收获颇多。
1.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最重要做好当下
(1)半衰期概念
(2)快与慢
(3)深与浅
2.选择:选择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分四个层次:
(1)看不见
(2)看自己
(3)看天地
(4)看众生
3.行动:
(1)一次做一件事
(2)利用暗时间
(3)最小化产品
(4)边行动边反思
4.学习
(1)构建
(2)提问
(3)解码
(4)比较应用生活,行成技能
5.思考
(1)简化利于思考
(2)简洁提升思考
6.才能
(1)找到优势领域
(2)增加难度,不断挑战,突破舒适区
(3)三个层次,一步步提升
(4)主动,兴趣牵引
7.成功
(1)主动探索,行成核心竞争力
(2)构建独一无二的知识经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