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135》
今天是己亥年庚午月乙酉日,五月十五,2019年6月17日星期一。
《中庸》第四章原文如下:【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船山讲解说,第四章的"知者过之",要区别于道家和佛家。
儒家的"知者过之",意思是说"知者"做过头了,这个"过之"的"之"字,指的是中庸之道,贤者不明也好亦或知者不行也罢,至少都是在朝着这条路的方向上努力,这跟道家和佛家别立宗风不同。
比照而言,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佛家说"本觉妙明,性觉明妙",他们从一开始便不走这条路,"这条路"即是指"中庸之道",所以,他们到了用处便要守雌守黑,空诸所有,乃至于一概扫除礼乐刑政,也就是说,到了思想方法的层面,跟儒家相去天渊,不只是"过之"而已啦!"之"没啦!比如说,有人从湖南去北京,他一个不小心走过了头,越过北京,走到了张家口地区,这是儒家的"过之"者;而道、佛两家呢,一开头便往南走了!所以,朱子说"过之"者是"揣摩事变",意思是说,儒家的知者虽然做过了头,但不是方向性的,只是失了准星而已。
船山讲解说,这一章及下一章的三个"道"字,实际上是"修道之谓教"的"教"字在事上说:一方面,"教"的源头在"修道",另一方面,教是指修道的成果。
船山讲解道:"道之用即是教"。"道之用"可以理解为思想方法,即社会教化方案,比如说制定社会伦理原则如兄友弟恭,比如说"制礼作乐",即社会规范,以及代表国家意志的主旋律音乐等,都属于社会教化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一层不变的教条,"中间自有许多变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原则不能变,因为人类是有历史有文化的存在方式。怎样才能保持原则呢?发展中不断回归初心,求新求变中不断省察原则。这初心、这原则,就在"先王所修之道"里,"而特待其人择而执之",意思是说,第一是待其人,第二是择善固执,即坚持地持有。
如果只凭一时的聪明志意,试图依靠推测去迎合,就会随物意移,形成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这不是说啥事也办不成,相反,有些事也能办得极好,只是,再深入想一层就会知道,这不是经远可行的做法,这就是知者之过的性质,即,聪明过头的人,毛病出在走不远。
"贤者之过"则如屈原的忠诚,自沉于渊,乃至于礼过繁而乐过清,刑过严而政过密,但仍然区别于道家的"绝圣智"和佛家的"离苦得乐"。
要重视思想方法的运用,因为"道"和"道之用"是一体的,即,思想和思想方法是一体的。
发展中回归初心,变化中保持原则。
明天开始学习朱子的第五章和第六章。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