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一个团队?
有朋友和我说:你现在不要想着团队不团队。你要把你份内的事儿做好,把你专业的事情做到极致,你自己业务都没错你怎么好意思去带别人,带团队。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这个世界缺少的是复合型人才,工作上遇到问题,只从专业的角度上想,可能会越想越狭隘,因为问题是复杂的、多变的。我们需要跨专业的思考和解决。
没有小伙伴的时候,我自己就是一个团队长,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只有把自己当做一个team Leader的时候我才会想的明白,老板做这个决定是为什么?老板说的这句话是什么目的?浅薄的来讲,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老板进行工作,往深的来讲,这不是在培养我们的领导力吗?
当你有了野心,你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能力配得上你的野心。
你是以一个什么样子的姿态入场,就决定了你最终能够到达的高度。这句话什么意思?我超喜欢的梁宁在她的《增长思维》里举例,小米当年手机开发人员200人,而华为一入场就砸了1.2万开发人员。
这就是姿势的差别。
华为不是找生态位,它入场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是奔着最后参加大决战去的。
你想想,任正非从1987年走到今天,横跨通讯与互联网的几个时代,交手的对手从阿尔卡特、朗讯、北电到CISCO、诺基亚,他一路和世界顶级企业过招,见过无数产业周期,他知道周期运作的规律是什么。一个产业的周期开始启动,草莽涌现万物并作,接着进入产业成熟,最后顶层整合。在世界范围内,最后的产业整合阶段,产业收官、头部对决,这种大会战,他参加过好几次了。
那谁会在手机这一仗最后的会战里呢?有4家肯定在:ARM、安卓、苹果、三星。这四家,每家都至少抢了一个制高点。
任正非从做手机这个决定开始就知道,他就要拥有对这4家推牌的实力。
所以,华为入场就放1.2万人,上来就奔着最后的大决战。
我那个朋友说的没错,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儿,把它做到极致。我认为的极致,服务好眼前的每一个不管大小的客户(做技术的可以认为你的客户就是需求方,这个需求方也许是公司内部的部门),以一个团队的力量去服务你能触及的所有客户。
【二个让我拥有了“团队”的契机】
其实这两个契机里,我称不上是拥有我自己的团队,但是我确实带领着一伙儿宝宝,然后至今悟出了一些带领团队的心得,受到了官方表扬,并写下了这个分享或者说SOP。
其实我是一个特别后知后觉的人,就像蜗牛。第一个契机,从2期我参加了《振源私房课》的学习,3期成为辅导员,到现在6期了我才悟出了这些心得。第二个契机,6期私房课同时期,《赢效:复业创业家》课程的实战,模拟了一个创业公司,并担任总经理,鼓舞公司团队士气,达成销售目标。
我把我悟出的这些心得取名“拧成一股绳”主题分享。
当辅导员的这段期间,我觉得我的成长真的是飞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理解、赞美、倾听。我曾经可是陆怼怼,可喜欢讽刺别人了,然后话又很多只顾自己逼逼叨,几乎听不进别人说什么。什么同理心,完全没有这个概念。
~ 自信、主动担责任。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从来都不愿意夸赞子女,所以我们老是觉得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久而久之完全没有自信去做事儿了。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长大的,表面上看起来甚至可能有点自负,实际上内心是自卑的。我不敢去说,我要做leader,而现在我知道只有冲出去做那个leader去服务同伴去统筹规划,我才有可能被更多的人认识和认可,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担任起更大的责任收获更多的财富。
~ 玩转游戏规则,在规则内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有企业的基本法,只有在规则内踩准每一个点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我以前是一个完全看不进规则的人,我觉得我想要的自由是不被束缚,可是哪有什么完完全全的自由呀!我比较看得开,我可以不在乎这一点点损失,可是我要为我的宝宝们争取最大的利益。
~ 独立思考。你们会不会发现有一些领导就是很喜欢开会,而且开会吧,一开就开很长。说是讨论,实际上是这个领导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也没有仔细深刻的思考,怎么去解决问题,只能把大家都召集在一起,结果越讨论越久没边没际。这是大部分人的一个习惯我也是容易这样,自己不先思考一下,遇到问题就去问别人久而久之,自己脑子就会越来越懒,越来越锈。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辅导员的职责。每个辅导员被分配到6个宝宝...(我要睡觉了z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