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非村。
小乙哥是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跳绳训练的。一是为了今年九月份进入小学做准备,二是因为身高偏低,咨询了骨龄专家后,专家给出的运动建议。
先后买了很多种跳绳,重的、轻便的,带手柄的、不带手柄的,初学者的、普通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会跳,什么样的绳子都能跳,如果不会跳,就算这绳子被吹得上了天,照样甩不起来。
于是一门心思只盯他的动作。
训练的第一天,在小区里正好遇到几个小学生练习跳绳,小乙哥看得认真,悟得仔细,壮志满满。结果一跳,立马往下蹲,愣是一下都没过去,脸还被绳子抽了。好了,这运动能力是随了爸爸没跑了。
好在,妈还是一个会运动的妈,最擅长分解动作,逐个击破。
先是不带绳子地跳,很快发现没有效果,一拿上绳子保准原形毕露。不如被绳子多抽几下,才能长记性。运动这东西,身体的记忆永远要比脑子来得实在。
来组慢动作,先把绳子甩到脚前,停下来,跳过去。再甩,停,跳。如此这般,第二天就能跳上一个半了。半个哪里来的?卯足了劲终于让第一个过去了,这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呢,第二个又来了,顿时手忙脚乱,不是踩在绳子上,就是绳子卡在两脚之间。
究其原因,就是手太快,脚太慢,心太急。
整个跳绳训练的过程,其实我只教了小乙哥一个方法:打好基础。就像我们造房子,地基打牢了,才能往上造,过程虽然慢,总有拔地而起的时候;地基没打好,逞了一时之快,却也埋下了倾覆的隐患。
所以刻意不让他快,只要求把每个动作抠对了。手轻握成拳,手心向前,用小臂的力量带动手腕,在身体两侧画圈。这个动作纠正了大概有一礼拜,每天除了姿态丑陋地跳几下外,就是在楼下大厅侧身靠墙画圈圈。
一礼拜后,小乙哥一次可以跳上十几下,如果运气好,可以窜到二十几下。被几个邻居夸过之后,他就有点洋洋得意。我正想敲打敲打他,他自己倒先受了挫。
那天幼儿园放学回来,我们照常在入门大厅练习。这时来了个看上去比小乙哥还要小的小朋友,手里拿着跳绳,但看表情很不愿意跳,我起初也以为他不会。小乙哥更是带着自得的表情看好戏,准备在他跳的时候也一起跳,显示一下自己有多厉害。
男孩子争强好胜的心思果然从小就有。
当然,他很快被打脸了。小男孩动作极其流畅地跳了五十七下才第一次断,一分钟下来,整整跳了一百下。而小乙哥在二十五下的时候就断了,脸越来越黑,到了最后直接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蔫了。
一直等到我假装不经意地问了小男孩的训练时间,小乙哥的精神才又好些。我趁热打铁,再次重申了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帮他分析最近几天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是他的脚部动作太僵硬,和手的配合存在问题。
然后我们又耐下心来纠正脚的动作。初学跳绳的人往往有一个通病,就是跳得太高,而且有水平位移,不仅累,还浪费时间。我给他做示范,膝盖略微打弯,脚尖发力,轻轻跳起,整个过程中小腿不能向后打弯,保持这个姿态上下运动。
这个动作看起来轻巧,但对五岁多的小朋友来说,要做到还是有难度的。小乙哥常常是跳到最后,落脚点和起跳点之间有三四米的距离,但这个距离正在逐渐缩小。
就这样,每天十分钟,小乙哥断断续续地跳着绳,小川儿认认真真地捣着乱,我则一边追着这只小黑猪,一边不停碎碎念动作要领,偶尔遇到不顺畅的时候,他也很会用我的那套基础理论为自己打气。
快过年的时候,小乙哥已经能一次跳上七八十下了。但一分钟的正式训练是疫情期间在老家才开始的。
动作正确之后,一切都水到渠成。
现在一分钟,小乙哥可以稳定地跳170下左右。而且自从教会他对着钟表自己数数之后,时不时就会跳上一分钟,然后跑来告诉我有没有又刷新了记录。
想来,人人都是喜欢享受成功的喜悦的。跳绳对小乙哥来说大概就是这样的存在,所以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