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每当需要使用它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文采不够。事实上渊博的学识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需要长期的投入。
我们来看看文采过人的名家有多厉害吧,说不定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呢!
1.郑板桥救济他人。
除夕前,清代的大画家郑板桥和苏州府的官员一起上街巡查。郑板桥发现了有一家人门口所贴的对联写的是这样的。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郑板桥看到对联后直接走了。周围的人很诧异,根本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大家等了一会儿。郑板桥才扛着一袋米,手中提着肉和衣服回来。
郑板桥敲响了这家人的门。官员们进去后才发现这家人很贫寒,家徒四壁。郑板桥把东西放下,然后对他们说有什么困难来找自己。
为什么郑板桥看了春联后就知道这家人很贫寒呢?因为这家人所写的对联缺一(衣)少十(食)。
2. 苏轼被考验即兴吟诗。
苏轼大家都知道,是北宋的大文学家。他的诗文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接触,我给大家带来他的一则趣事。
据说他被贬到海南岛儋(dān)州时,为了传播文化,所以办了一所学堂。不过前来听学的人很少,苏轼只好去找他的好友黎子云商议。
黎子云的儿子是当地有名的顽童,从不好好学习。黎子云经常对儿子说苏东坡做学问,可他儿子从来都不在乎。黎子云的儿子听说苏东坡要来家里做客劝学,就想要试探,于是做了一番安排。
等到苏东坡来到家里时,黎子云的儿子问:“东坡先生,听说你很会写诗,现在能不能吟首诗给我听?”
苏东坡觉得这是个劝学的好机会,于是答应了。
黎子云的儿子指着绑在凳脚上的一只白鹤说:“请先生对鹤吟诗。”苏东坡开口吟道:“头戴红冠着白衣,游于江边啜(chuò )虾鱼。”他正要继续往下吟,黎子云的儿子突然揭开一只覆盖的盆子,说道:“续下去!”
苏东坡仔细一看,是只乌鸦,于是继续吟道:“只因贪食归来晚,误入羲之翰墨池。”说完,他又逐字逐句讲解。
小顽童听了苏东坡吟的诗和他的讲解,为他的过人智慧和才思所折服,急忙进里屋引出父亲黎子云来,父子俩向东坡先生连连鞠躬,表示敬意。
第二天,在苏东坡开办的学堂里,第一个前来听讲的正是这个黎家顽童。消息传开,儋州境内,送子入学的风气就浓厚起来。
头戴红冠着白衣,游于江边啜虾鱼。
只因贪食归来晚,误入羲之翰墨池。
3.卓文君写诗回丈夫。
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卓文君是汉代人,著有流传千古的《白头吟》。
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的丈夫是司马相如,她曾经与司马相如一起共患难,一起对抗生活的艰辛。后来司马相如得到汉武帝赏识,被封官。不久后司马相如便打算纳茂陵女子为妾,冷淡卓文君。
卓文君便写下著名的《白头吟》给司马相如。
可是司马相如发达后,早已忘却千里之外思念自己的妻子,于是写下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一读便懂,伤心到流泪。
信中唯独少了一个亿字,“无亿”即是“无意”、“无忆”。这是丈夫在对自己说他与感情淡薄,也不在念及过去的旧情了。
于是她回诗一封,名为《怨郎诗》。据说后又写了一封信,里面附有《诀别书》。
司马相如看完信后,感叹妻子才华横溢,想起昔日二人共患难时的真情,不禁幡然悔悟,不再有纳妾之意,后与卓文君白头到老。
怨郎诗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ps:此段是否为卓文君所著,尚有存疑。
司马相如以一十三字的信打算分别,卓文君就以这十三字编成诗以回复。其文采令人钦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