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出现的原因及何谓碎片化学习?当今自然科学及技术应用里互联网络技术高度发达、通信技术巨大发展,信息化的变革带给人类社会即时便捷通讯、各种移动终端与形式繁多APP应用场景,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获得知识的方式呈现出与移动网络高度发展之前很大的区别。事实上,从互联网络开始普及之初,人们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方式渠道就已经必然发生变化。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不可避免地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已经成为不争的一种社会事实现象。人们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时间甚至空间都呈现碎片化、零碎样的特征,碎片化学习时代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改变的事实。
各类移动终端应用平台里随时推送各种即时信息、知识碎片,五花八门、品类繁多,其内容往往短小、形式多样、标题充满诱惑。人们随时点开手机屏幕就可以随机浏览、阅读,没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些极大地区别于传统的纸质书本、报刊的学习阅读。
各种网络平台、新媒体输出的信息、知识是零碎的、零散的、无序的以及没有关联的,使得输入者接收到的是不成系统的纷繁芜杂信息、知识碎片。总体上,于接受者而言,对于专业知识乃至学术研究、自身人文修养内涵提升等等是没有半点丝毫作用。
然而,既然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既定事实模式,我们必然要分析它、认识它,分析其利弊、扬长避短,让快捷方便的网络学习模式为己所用,一样可以有助于获取自己所需的有利信息、有益知识。
首先,碎片化学习的内容有效性是大打折扣的,甚至是完全没用或有害的。如此,我们必须学会甄别学习的内容来源,学会利用好的、有益的学习内容资源。例如,选择靠谱的、比较大型的平台,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好内容来源。这样,可以比较高效地获取利用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信息。
其次,碎片化知识的弊端自然是不成体系的,我们要对获取的有用的、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进行资源整合,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变成系统的、有逻辑性的学习资源。
再次,碎片化学习的最大危害是容易造成思维的破碎化。因为学习的内容、时间、空间等等不成连贯、不成体系,接受者长此以往以此为学习主要形式,必将造成思维上的弱化。如此,在思考问题上的深度、方式上难得具有连贯、深刻乃至创新。因此,必须分清碎片化学习的目的何在。最好的方式是仅仅作为系统化学习的补充环节,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权当作为或闲暇之余、或出行旅途中的一种学习形式。
总之,对于碎片化学习的来源及方式,我们也没必要恐慌忌惮,完全可以认识其利弊、分清好歹,做到心中有数、学会选择,不回避也不盲目地沉溺于碎片化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另外,对于便捷的互联网络,监管部门也在有所作为,倡导网络出品优质内容,致力于健康的文化生态建设。毕竟,一个国家及民族的繁荣昌盛、绵亘长久,是不可能离开文化建设的健康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