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深爱读书与学习,机缘巧合下便与一个成人深度学习组织结缘了。2015年在一次课程中我了解到拆书帮,接着就想尽一切办法走进拆书帮,先是自己啃赵周老师的那本《这样读书就够了》;2017年线上拆书训练营第一次测试,我成了首批测试学员;2018年通过总舵了解到沈阳成立了筹备分舵,就马上开始了线上线下双开的拆书学习之路。我自己在学习拆书的过程中,是真的做到了心无旁骛,除了坚持每周拆书,其他的完全没有多想。
2020年我从线上训练营学员转为教练,开始带学员学习拆书法,这个时候我发现,线上训练营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三周21天高强度烧脑的学习中,第一周往往就会有人掉队,第一周的前面两天,又往往是最容易有学员放弃的时候。
“万事开头难”,这种难,在手机与电脑屏幕前的你,是否也有过感同身受的时候呢?尝试要做一件没有做过的事之前,往往要克服许多的犹豫与担心,消耗了许多的精力,甚至在事情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而真实的情况往往在事情开始后会发现,其实那件事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困难,甚至越做会越享受。
周岭的《认知觉醒》告诉我们,无论做事还是学习,反馈是刺激提升动机非常重要的因素,当我们做的事被肯定,我们的学习有所收获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时,激情自然也就不断提升。而我们学习与做事前期的难,多半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产出作品,没有作品就自然无法得到反馈,没有反馈,人就很容易因为看不到价值而放弃。
关于产出作品与获取反馈,《认知觉醒》书中是这样写的:P133
所有处于类似困境中的学习者,无论是在校的还是在职的,无不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地输入,不停地学,就一定能学有所成,然而现实总是令他们失望。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尽快产出点什么,以换取反馈,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激励自己。也许是因为在人造的学习体制内待久了,有些人很难相信“跳过原理,直接实操”的方式是有效的,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不过是奇技淫巧,强大的毅力和认知才是学习的正道。
对于这种观点,脑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他们看来,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因为人类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没有思维、短视愚笨,时常沉溺于游戏、手机、美食、懒觉……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却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我们的理智脑虽然聪明、有远见,但它身单力薄,真的不适合亲自上阵,真正需要它做的,是运用聪明才智去制定策略,让本能脑和情绪脑不断接受强烈的正向反馈,愉悦地朝着目标一路狂奔。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这看起来很违反直觉,但它确实成为优劣学习者之间无形的分水岭。
这里要先简单说明一下什么是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我们的大脑是分三个阶段进化的,本能脑是最早的,它主管我们吃喝拉撒这些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本能,这部分是所有爬行动物共有的;情绪脑稍年轻一些,是人类进化后发展出来的主管喜怒哀乐的情感的部分,这部分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才有;理智脑最年幼,也最智能,它主管人的理性和思考,是人类所独有的。
这部分内容会有点不那么好理解,我们只要知道本能脑和情绪脑爱玩,而理智脑爱学习就可以了。
再回来前面的话题,想要推进一件事或者学习一个新技能、新知识,利用好“作品-反馈”原理,我们就可以更加轻松地突破前期的困难期,开始快速进入状态,并保持持续的热情。我们来看要如何实现这样理想的结果。
首先第一,一定要保证自己产出作品,能否有作品产出,将直接影响着后面我们是否能够将这件事进行下去。比如这几天我和女儿有一搭没一搭地学吹六孔竖笛,当我们跟着网上的视频,居然就真的吹出“多来咪发嗦拉西”的时候,我和女儿都非常兴奋,然后两个人抢着都要继续练,吹出“多来咪发嗦拉西”就是我们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成绩,练习热情也迅速提升。
然后要寻求反馈,也就是自己或者别人对作品的建议,帮助我们肯定自己,也及时修正不足。反馈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收集:
第一,要先收集他人的正面反馈,作者在书中给了一个建议“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因为这些人一定会很欣赏你的作品,会给出很高的评价。这里我个人认为我们只要找对人,找到那些懂得欣赏与鼓励的人,即使比我们更强的人,也同样是可以获得正面反馈的,而且那些真正素养高的人,通常都会很注意保护他人的行动热情,不但会帮我们看到作品的优秀之处,也会给出我们修改的建议。这就是我们下一条关于反馈的要点:
第二,收集负面反馈,找不足,要找到在这方面有经验的或者有见地的人,帮助我们找出作品的缺陷,然后及时改正,这才是让我们能够进步的关键所在,所以一个好的学习者,积极面对负面反馈是很重要的。
第三,自我反馈,要多练习给自己反馈,这点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我们的作品在打磨过程中,自己可以多思考,多问自己问题。我和女儿学六孔竖笛,没有老师指导,那我们就可以自己找不足,然后再想办法解决,比如我发现我自己吹的时候总是会有杂音,笛音明显无力,我就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哪里不对呢?然后就发现,原来是我的手指不协调,总是不能够将气孔按牢,半封闭的气孔自然发声会漏气。
回过头来想想我自己拆书练级的过程,曾经一度保持着每个月参加线上训练营学习的同时,也坚持着每周一个拆页的线下练级,强度虽然非常大,但是因为一直都处于出作品的状态,所以也有机会收集到许多的反馈。负面反馈很多,正面反馈也不少,就这样一路坚持到了三级,在自己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被落下,反而成为分舵的第一位三级拆书家,正是“作品-反馈”原理帮助我完成了这样的成长。
所以,在我们做一件新的尝试之初,或者进行一个新技能学习时,利用好“作品-反馈”原理,让自己不断地出作品,不断地收集反馈,然后精进自己的技能,就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个领域走得更远,收获更多。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时刻用“作品-反馈”原理关注孩子的学习进程,也是可以很好地帮助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升的。
自我成长与提升的这条路,走起来蛮多波折的,但是如果找对了方法,走起来也是蛮多乐趣的,特别是当看到自己的进步时,那种喜悦与满足感,会刺激我们更加勇敢地向更远的地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