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1.表达需要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过去当面对别人的非议时,我总是会先去反驳这些不中听的话,同样的恶语相加于别人,试图挽回自己的一些面子,然而我正做了面对非议话语四种选择中的一种,并且在我做出这样的选择后,我依旧不会因为指责别人而感到愉快,相反的,我会为此十分困惑,我在想我哪里的错误让他感到厌烦,又或者我刚才的话是不是说重了,他会不会耿耿于怀。我常常深陷于自责与责备的困境,但是马歇尔今天却启发了我,我们应该去表达自己的需要,比方说当听见别人指责我的行为,我更应该这样回答:很抱歉,我一直有重视你的感受,我需要你也能对我支持和维护。在交流时,表达出自己希望所能得到的,而不是用同样的言语抨击回去,比方说在与家长沟通时,如果家长质疑我的教学,我更应该告诉他我需要家长的支持理解,以助于我更好的了解孩子,改变我的教学。
2.生活的主人
——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的责任。
马歇尔写道: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可是在这样一个利己的时代,我们很难为自己最单纯的内心做些什么,大脑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内心却只会为作出的一些行为而感到内疚,归根结底,我们没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比方说上网课,我只是为了完成学业的要求,而不是顺着内心的意愿去探索一些感兴趣的东西,但你静下心来思考,你会发现,你是渴望知识的,你也愿意和优秀的人一样。可是我们的大脑,身体却不能随心而动。诚如沟通,我们很想与人交心,却说出了违心的话,因为我们不愿负责,只有当我们愿意为自己的每一个行动负责,才会在说出一些话的时候,语言功能从上往下,从大脑遍及身心,慎言慎行,掌握自己。这样在与家长,学生,或者是同事,在与任何一个陌生人说话的时候,我们才能深思每一句该说的话,做每一件该做的事,慢慢的成为生活的主人。
好文节选:
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文末小感:书读的越深入些,才发现贯穿前后的是“感受和需要”,表达感受,倾诉需要,这样在与别人沟通时才能心平气和的告诉别人,我们希望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