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磨”出来的课:在煎熬与愉悦中靠近理想课堂

上好一节课,原来要跨过这么多道坎。

这份教学设计,至今已修改了不下8遍。每一次学习新内容、有了新感悟,都会忍不住推翻旧思路,重新审视教学设计——就在这样“修改-反思-重构”的循环里,每一次推翻都不是徒劳,每一次重构都带着新的突破。这个过程确实煎熬,但看到设计一点点贴近理想,又满是难以言说的愉悦。

这次的挑战远超预期。一方面,课题找不到任何可参考的资料,只能从零开始摸索;另一方面,这节课不只是个人展示,还承载着团队的期待,总怕自己没备好,连累了大家。好在,同伴们始终陪着我一起扛。集体备课时,他们提出的疑问逼着我把问题想深想透;无生试讲时,他们的反馈帮我检验思路是否成熟。更让我感动的是,已近退休的代姐姐,晚上还在在线查资料、学理论,把整理好的内容分享给我。

这些“大咖”的助力,也让我不断叩问自己: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到底是什么?设计的活动能真正达成目标吗?这个目标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实际意义?我选这些内容,是为了“好看”,还是为了让学生真有收获?在一次次追问里,数据意识、应用意识、函数思想、统计思想、样本估计总体这些核心概念逐渐清晰,我也慢慢从“教算术”的惯性里走出来,转向“育统计思维”的深层思考——多希望这节课能让百分数“活”起来,在数据决策里焕发新生,让学生有“脑洞被打开”的惊喜。

可顾虑也随之而来:学生基础薄弱,他们能领会到设计背后的深意吗?后来也想通了,或许无法让所有人都透彻理解,但能把这种思维意识渗透给他们,同时让我们老师对这个“空缺领域”有新的探索与思考,也已经足够。

现在,教学设计还在优化中,三个“避免”成了我最后的标尺:避免贪多求全,避免容量过大让学生难以消化,避免深度不够导致课堂流于形式。只是时间实在太紧,只能先定下计划——明天试教一次,再根据实际效果接着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