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读"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有感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就开始了人生的修行,我们用眼睛、用皮肤、用嘴巴感知世界;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开始了学习,学习辨识、学习感知、学习知识;后来开始在生活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劳动中学习。这其实都是修行的过程,那我们到底修行了什么?一个人一生应该是在修德、修才和修身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的!
修德
朱熹云:"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以德为先",是用人标准的本质和核心,是选人用人的根本所在。"德"必须驭"才","才"必须从"德",绝不能舍本逐末。
"德才兼备"思想,是中国传统的选人用人之道。上古时期,我国就有尧舜禹禅让的传说。从孔子的"举贤不避亲仇",到"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科考"、"武试"等等都有荐贤举能的意义,整个封建社会形成了整套的德才兼备的用人理论。诸葛亮提出:"亲贤臣,远小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德才兼备的内容。他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提出明君要用"德才兼备"的人,强调德是才的"统帅",用人要以"德"为先。
修才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的发挥。每个人在修好德的同时,也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自己?就是要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
勤于学。俗话说:"学习使人进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工作中面临的突发困难挑战日益增多,需要我们通过学习不断增强研究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尤其要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进一步增强适应本职工作的能力。以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为契机,全体工作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乐趣,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善于解决学习、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把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和办法,转化为不断推动发展的新动力。
善于思。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思考是一种动力,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工作中如何善于思考,将被动工作转化为主动工作,也就是善于思。囫囵吞枣似的学习往往会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善于把认真学习和勤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敏于行。知行合一,才是学习、思考的最终归宿。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之,很多事情如果只是停留在思考的层面上,那么只是空想而已,行动虽然可能会失败,有风险,但是不行动,没有风险和失败也就不会有成功,人怕困难就一事无成,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和学习成果的正确性。 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将所学所思用到实践中。
修身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佛为心,近似通俗意义上的菩萨心肠。如佛经中说天帝看到佛祖修行,有心考验一下。于是化作一只鹰,追赶一只鸽子,追到佛祖面前,佛祖要保护鸽子。鹰对佛说:"你要救他,难道忍心让我饿死吗?"。佛祖提出用自己的肉作为交换,鹰要求佛给他与鸽子等重的肉,可是无论佛怎么割,肉总是比鸽子轻,直至佛祖割尽全身的肉,才与鸽子等重。正因佛祖慈悲为怀,佛祖才功德圆满。
佛心的奥义并非苛求我们都舍己救人,只要有仁慈之念,能为他人着想。
道为骨,是要有道家的傲骨和眼界。 刘秀当上汉光武帝后,想起学生时代的好朋友严子陵是个人才,于是派人带着礼物请了三次才请到严子陵。谁知道严子陵人来了,还是不愿做官,刘秀只好亲自来做思想工作。据载刘秀摸着严子陵的肚子说:"唉呀严子陵,就不能相帮着做点事吗?"严子陵继续装睡,刘秀只好叹息说:"我们的交情都不能使你让步吗?"后来刘秀不提做官,谈感情。说起少年往事,刘秀问严子陵:"我比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有点变化。"说完话便又睡了。严子陵睡熟了把脚压在刘秀肚子上。第二天,史官奏告,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古代以星喻人,说有客侵犯皇帝)。光武帝笑着说:"只是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
道骨的核心,就是"宠辱不惊"的境界,不媚权贵的傲骨。
儒为表,要有儒家君子的言行规范,不单指要有儒者的外表。曾国藩年轻时诸多恶习,作息时间不规律、烟瘾很大、好色等等……他到了29岁痛定思痛,立志改变。从29岁开始写日记,终其一生,至死基本上没断过。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要在日记中进行自我监督。比如在朋友家多看了几眼朋友的老婆,他痛斥自己"真不是人"。他跟同僚骂战后立即自省要"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并登门认错。自此顽劣加愚笨青年曾国藩突然变了性,成为人人刮目相看的青年才俊,直至"一时之圣"。这就是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儒者精神最好写照。
儒者的要点,就是持续的"自省"。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就是中國人的理想境界。正如作者書中所言,你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太在乎;真正的愛就是不以負面情緒回應所有的人事物;和這個世界相處,最重要的快樂處方就是不要有期待烦恼都是因为太在乎;真正的爱就是不以负面情绪回应所有的人事物;和这个世界相处,最重要的快乐处方就是不要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