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链接

      自从当了家长以后,随着孩子的成长 加上自己是老师的双重身份,每天闲暇时间在浏览公众号或书籍时会比较多的关注关于“亲子成长”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板块的一些文章、思想和视频。

        有一天匆匆瞥见一篇文章,大致是说: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给孩子和学生建立足够多的与这个世界的“链接”,那么现在出现的很多问题和现象会有很大的缓解和解决。比如,以前的孩子他能建立的与世界的链接途径很多:比如放学时小伙伴们一起爬树捉虫、帮父母干活照顾弟弟妹妹、晚饭后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小区里散步或与同伴嬉戏玩耍,或者有的农村的孩子还需要在闲暇时间下地帮父母插秧播种等。但是,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身子女,回到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增加,能和同龄的孩子建立真正的链接的时间和机会相对以前会少和很多,加上在大城市上班的父母双亲一般工作也比较繁忙,孩子一放学就能相伴左右的比例很少;农村的孩子存在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这个时候唯一能让孩子可控的链接就是电子游戏。在游戏中他可以随时组成战队,不管是作为队员还是队长,大家齐心协力做游戏任务(即便这个队员你从未在真实的世界见过,甚至不知道对方是男是女)并肩作战的那个时候,孩子们的链接似乎是真实存在的,一起并肩作战的经历似乎也是真实的,最后通过一关关的游戏升级获得一定的等级段位的成就感的链接似乎也是真实的!再加上游戏设计的层层诱惑,各种奖励的及时反馈也是真实的链接,所以一味的强调现在的孩子沉迷于游戏似乎也不能完全怪罪孩子,就好像孩子们沉迷于网络就是孩子单方面的责任似的。

        那天匆匆看完那篇推文后我就去上课了。但是“链接”这个词深深的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今天我特意查到的“链接”的释义有两个1.指在计算机程序的各模块之间传递参数和控制命令,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过程。2互相衔接。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理链接”指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可以表现为对彼此的关心,对彼此的信任,也可以表现为一种亲密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你觉得这个人和你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你们的经历、想法、感受都是相同的,所以你会觉得和他合的来。作为一名老师,作为一位家长“链接”这个词的出现让我一下子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还记得在看梁冬老师的《生命.觉者》访谈节目时,在被问到如果你有一个孩子或孙子的时候,你会怎么样让他以后能够成为有价值的人时,彼得圣吉先生的的回答是:“首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作为家长或者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和孩子建立联系。”这里的联系我的解读就是“链接”。最近看到我一直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脆皮先生”写的文章《看了全网窒息的‘蛋糕店事件’我终于明白,有些孩子一辈子也‘富’不起来》的文章,一瞬间真的是深深触动了我。文章中的小女孩心心念念挑的“甜甜圈”我可以理解为是孩子想和父母建立爱的链接的一个小纽带,结果就在母亲“习以为常”觉着自己称述的是“天大的事实”的一句话中让孩子变的无比自卑。在教育中我们真的不应该用所谓的陈述事实的态度和语言去当众“杀死”一个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还有他对亲人的亲近。

        不仅想到最近我上四年级音乐课的场景。四年级其中一个班是当时我来到汕头支教最头痛的一个班。因为班里有三个当时让我非常头疼的小男生。每节课我都有意与这几个小男生进行互动,比如眼神的交流、提问、会心的一笑、歌唱展示、律动表达等活动,再经过一系列的感化、鼓励和肯定后,现在的三个小男生一个当了我的音乐课小组长;一个远远的见到我都会90度鞠躬问我好的小可爱;还有一个是现在在课堂上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展示自己“美妙”嗓音的歌唱家;每次演唱的时候不停的用眼睛看向我,以表示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尤其是最近在给他们上《茉莉花》这一课时,分别欣赏了江苏、东北、河北、河南四个地方的茉莉花旋律,这位小小“歌唱家”听到旋律一响起就手舞足蹈、摇头晃脑的哼唱起来。那个场景你无法忘记,而且只要想起就会开怀一笑。我想这就是音乐给孩子建立的“链接”吧!在音乐中他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信任。所以这个“链接‘对于孩子来说是正向的、积极的、肯定的,那么这样的“链接”会建立的越来越牢靠也会越来越难忘。我想即便很多年以后,即使我退休,但是如果回想起支教的经历,最初让我最头痛的三个小男生,会变成让我最难忘的三个小男生,尤其是这位“小小歌唱家”哪怕他演唱的时候旋律几乎是“面目全非”,但我确定那是我听过的最难忘也最投入的旋律,多老我都不会忘记的旋律啊!

        最后用文章中我最喜欢也坚信的一句话送给自己,不管是以老师的身份还是家长的身份我都深深坚信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无论何时,都是爱,温暖,包容,理解,才能生出新鲜的血肉。”愿我们都能尽可能的给孩子、给学生创造一个松弛感的环境,尽量做一个不扫兴的父母和老师,这才是一个小家、一个学校最大的财富吧。

周末阅读 看到美国正念心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 所著书籍中的其中章节 上传中,请稍候... 上传中,请稍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