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副标题为“去芜存菁、激浊扬清”,尝试:
辨析《天才》,去什么“芜”、存什么“菁”?
评价《天才》,激什么“浊”、扬什么“清”?
分4节:
1. 豆瓣上,网友的“一致高分”和“一致差评”好矛盾?
2.《天才》的“芜”在哪里?
3.《天才》的“菁”在哪里?
4.如何对《天才》进行“激浊”?
5.如何对《天才》进行“扬清”?
——即:发掘“双现”价值(对“现实、现时”的意义)
(提示:本文会推荐大量心理学书籍、电影。)
1.豆瓣上,读者“一致高分”和“一致差评”好矛盾?
《天才》是高铭(1974生人)的访谈手记,出版于2010年,用“客观、冷静、平和、包容”的姿态,记载了一系列与“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的对话和故事,包含了作者4年间收集的“50篇文章/48个案例”,为读者展现了受访对象视角独特、内容新奇的内心世界,也让读者们得以见识到“丰富、柔软”的患者内心,成为畅销书。
老实说,《天才》值得一读!
有趣的是:在豆瓣上,即便98460人完成阅读,整体8.2评分,但仍然在评论中看到大量批评,甚至有很多读者表示鄙夷、愤怒,这“一致高分”和“一致差评”实在是有些矛盾?
正所谓是:喜欢,都默默的。讨厌,都忿忿的。
我的打分,也是四星:有3颗,表示作品已合格。有1颗,致敬高铭的执着。
2.《天才》的“芜”在哪里?
网上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哗众取宠,通过噱头忽悠赚钱。——实际上,本书定价是29.80人民币,算不上贵、卖了挺好。然后关于噱头,就是谈书的定位和包装,恐怕不完全由作者高铭决定,他是给策划人背锅,各种“首位、首部”从来就不会讨好,我自己的新书《极致思维(暂定)》也并不全由个人决定,关于新书的定位、包装,我也只能听取策划人的“专业”意见。
(2)学术性不足——确实,《天才》远比不上《社会心理学》《社会性动物》《乌合之众》《精神分析道路》《行为科学统计》,缺了很多专业知识、理论的分析。
(3)杜撰和编造——讲真,《天才》也比不上《非暴力沟通》《路西法效应》《超越死亡》《消费者行为学》《房间里的大象》,少了很多真实场景、案例的呈现。
(4)索然无味——比如《当尼采哭泣》就做的更通情:诗意隽永。
(5)体裁别扭——比如《怪诞心理学》定位则更明确:通俗读物。
(6)对社会科学的态度(不可证伪、疑罪从无)——确实,书中作为卖点的量子物理知识:时空穿梭、四维生物、平行宇宙、量子力学,恐怕都只能算“浅尝辄止”,恐怕难“科学普及”的标准都没有达到,比起更为著名的《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了吗?》实在不是一个层次。尤其是,作者没有明确科学和迷信的区别,既阐明“科学可证伪”这一核心科学精神,从而被很多读者批评本书有“冲击三观的危险”,所以相关案例,如果涉及“追求纯粹理想、放弃显示、规避求证、逃避分析”而仅仅作“形而上学”的讨论,恐怕确实是“有病”的。
豆瓣有个批评,算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可能最为扎心。原话是:“这本书会如此风靡与受好评,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我国读者知识上的匮乏。”
但是,与很多“忿忿不平”的读者不同的是,我并不担心《天才》会误导公众,这种担忧多少有些低估了公众的理解能力,我相信大家能够做到“去芜存菁”!
做到:不因“芜”的存在,忽视“菁”的价值。
3.《天才》的“菁”在哪里?
说实话,了解“精神病患、心理障碍、多重人格”,这本书,最多算“敲门砖、投石路”,充其量算是“猎奇小品集”,实在算不上佳作。但,对于读者来说,有些启发、有些触动,唤起了某些意识、激发了某些求知,哪怕是开开脑洞,也都能算是价值!
所以,《天才》真正有意义的内容,是见识到了:更丰富、柔软的内心!
这些内心,柔然而丰富!
一个研究玛雅文化的疯子,用了很多年去分析玛雅文字,他说,玛雅原文并没有说2012是世界末日,而是指从此进入新纪元,可能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颠覆性进展。
生性活泼,全无病态,能够把每个人都看成一种动物(蜘蛛、猫、鸟、鼹鼠)的超萌小萝莉,难道一定需要纠正小姑娘看待世界的方式,还是顺其自然?
假装老伴一直没死去的老奶奶,苦情也悲悯。
偷尸体想研发复活妻子的男人,有病也无病。
要做颅骨穿孔以获得特异功能,勇敢也执拗。
坚信世界上存在能偷时间的人,可笑也可怜。
我印象更深刻的: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只有我们。——17岁的小正太,纯粹、善良,普通人根本无法行动他关于“物理、生命”的论述,作者恶补量子物理知识、拜会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才在第7次与他对上话。小正太的一句“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只有我们”震撼人心,像一个当代尼采。如果人一出生就算作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我们的确一直在失去时间,古往今来,我们对于时间的认识,真的会好过一个小孩子吗?
瞬间就是永恒。——我们何曾想过,很可能对于经历万年累积、聚合、风化的石头,也是一种生命形式,或许石头也是一种生命形式,甚至是一种我们人类无法理解、无法对话的高级生命。对于石头来说,人类实在太速生速朽了。突然想起:蜉蝣(mayly),稚虫水生、成年不食,在最短一天的寿命里,绽放光彩、生老病死。我们看蜉蝣?蜉蝣看我们?想一想,瞬间、永恒,该如何看待,似乎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为什么这些“丰富而柔软”的内心,值得我们关注?
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应该多一些温度,实际上,对于“心理疾病困扰”的关注,多少应该有些善意、怜悯、同理、宽容,以及人文关怀。因为这些处在心理障碍中的人们未必都如《天才》里的主角那么笃定和轻松,还有很多患者,经常:幻听,幻视,幻触,幻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他们需要真正的理解和关怀,这或许才是《天才》类心理学畅销书的真正意义。
推荐一本《苏菲的世界》做范例,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我也想起了一部电影《K星异客》,那个自称来自外星的奇怪陌生人,给病房、医院的很多人带来了反省和自愈,而其本人或许只是一个无法从失去妻儿的剧痛中走出的受害者。还有电影《雨人》的原型金·皮克(Kim Peek),一名来自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自闭症患者。他拥有超常的记忆力,被人们称之为“专家”,精通从文学到历史在内的15门学科,能一字不漏背诵至少9000本书的内容。还有《拥挤的房间》《搏击俱乐部》和我非常喜欢的《禁闭岛》甚至《24个比利》,当你真正去了解和认识一个精神病患者,走进他们“丰富而柔软”的内心,你或许可以看到一个真实和温暖的人,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力量和温度。
所以,并不是“天才被扼杀”,而应是“内心被扼杀”……
4.如何对《天才》进行“激浊”?
(1)在尊重的前提下,提出批评、表达观点。
作者高铭,能够在4年时间,潜心研究“精神病、心理学”的案例和知识,甚至因为访谈作大量的拓展学习、阅读,这本身需要非常棒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因此他的作品,理应得到起码的尊重。
正如书中提到的:不轻易用自己有限的已知来否定无限的未知、或者没经过深入思考就去否定;面对未知,既没必要害怕,也没必要抗拒,而是要学会对未知的尊重。
(2)可以不支持作者的观点,但我捍卫作者的言论自由。
我们是否有这样的独立精神:
客观和冷静(观察不同于你的行为)
平和与包容(接受不同于你的观点)
网络上,已经有很多读者用鄙夷、谩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天才》的不认可,这样的评论,让我觉得挺难受的。高铭,实在算一个“严谨、审慎的观察家”和“认真、细致的记录者”,实际上,他本人并没有表达过多观点,何来错?
5.如何对《天才》进行“扬清”?
——即:发掘“双现”价值(对“现实、现时”的意义)
(1)见识人类内心的丰富
(2)逻辑的力量,独立思考的开始。
(3)哲学的意味,生命价值的反思。
(4)一颗探索未知的心
好奇引人接近未知、恐惧让人远离未知,对于终极问题“时空本性、生命意义、因果关系”的关注,似乎总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因为《天才》我们发现,原来还有精神病人(部分)同样保持着这份难得的求知和探索。
文章的最后,依然推荐大家读一读《天才》,原谅那些所谓的“不够学术、不够真实”的非议,为见识“丰富而柔软的内心”而读书。
附:本文推荐书籍、电影
(按“出场”顺序)
——书籍:
《社会心理学》
《社会性动物》
《乌合之众》
《精神分析道路》
《行为科学统计》
《非暴力沟通》
《路西法效应》
《超越死亡》
《消费者行为学》
《房间里的大象》
《当尼采哭泣》
《怪诞心理学》
《苏菲的世界》
《24个比利》
——电影:
《K星异客》
《禁闭岛》
《拥挤的房间》
《搏击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