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俩宝贝:
见信好
从12月9号就开始整理邓老太的手稿,截至今日已经12天了。刚开始时是由于好奇,想知道他的一生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能从那么偏僻的地方跑到成都来上大学,还有就是他的两个儿子(你们的爷爷)为什么没能传承老太的遗风等等。在录入电脑的过程中虽有难度,比如手写体不好辨认,人名地名打字很慢等,也很愉快的在完成任务。在16号的时候由于每天晚上都需要坐在电脑前打字,本来就有问题的颈椎就开始不配合了,由于颈椎压迫血管出现头部供血不足,好几晚就有头晕的前兆了。经历过头晕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是生不如死的感觉。16号晚上我一看内容接下来是写的走路九天到成都的路程,十多页的手稿,我心里就发怵了。再加上我辛苦录入的文字发到“亲友团”里并没有几个人看,我就在想我还要不要继续呢?犹豫了一下征询你爸爸的意见,他说录嘛,既然要详细描述路程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我又把想放弃的想法发到了“一封家书”的群里,唐叔叔鼓励我要走下去,柏叔叔,二姑爷都在文末留言鼓励,给了我持续走下去的决心。
第二天十七号,柏叔叔又教我下载了锤子便签,讯飞语音输入法,当天晚上我就用语音把邓老太的手稿读出来,个别字加以修正,这样速度就快了很多,我也不用低头打字了,心情也愉悦起来,再多的内容心里也不怕不怕啦!
录入到昨天邓老太的手稿已经整理出来二十三篇了。给我感触最大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初我想放弃的从冕宁走路到成都上学的那九篇。成昌古道有多少公里我查不到数据了,但是冕宁到成都高速公路就有678公里。一个13岁,一个15岁的两个少年,第一次出远门,没人带领,没有零食,没有任何经验,而且还是兵荒马乱的年代,凭着信念,要实现十年寒窗苦读,报效祖国,改善不平等的社会环境这些精神支柱,走了九天,历经三次劫匪,终于到达成都。
这一段内容真是看得我眼泪汪汪,试想一下姐姐明年就十三岁了,作为父母我们舍得这样让她吃苦吗?如果换做是你们,你们会做这样的选择吗?会为了心中的理想,甘冒生命危险,忍受肤体之痛吗?邓老太不仅仅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优秀的,在当时他的同类人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他的精神也是我们家族的宝贵财富,花再多的时间整理他的手稿都是值得的。手稿易损坏,铅字永流传。肉体会轮回,精神永不朽。你们现在小没时间看或者还看不懂,没关系,今后你们可以随时翻出来学习老一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爱你们的妈妈
2018.12.20
成都至巴中的汽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