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爬杈

大地沧桑

说起摸爬杈非泛中原文化圈的人多数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农历六七月份的中原大地,天气如火如荼开启着蒸煮模式。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多有这样的经历,傍晚夜幕初垂,村头街尾房前屋后的树干周围,一束束光柱相晃来闪去。孩子们三三两两左手一只手电筒,右手一个小铁桶,眼神紧追灯光,一颗树挨一颗树身上下左右慢瞧细瞅。

大人们撂地下的饭碗早已风干,黑灯瞎火巷前舍后大话江东,孩子们则屋东房西顺树干跳浅沟不亦乐乎,他们费尽心机寻找着一种被称为爬杈的东西。

 “哎!这儿有个,这儿有个。”更小的孩子一旦发现这小动物,既抑制不住狂喜又不敢触动,瞪大小眼想去捏住又半路僵持住小手,还唯恐咋呼声太大惊跑了这小神兽。无奈只能压低嗓音冲大孩子援助。大些的孩子趋步向前一言不发,动作麻利地从树干拿下便扔进水桶。

这就是现代版的摸爬杈。上古时期没有手电筒,捉这东西只能黑灯瞎火手顺树干细瞅慢摸,摸到即逮住。这玩意儿爬树干绕枝杈,过去摸到它相较如今可谓有些难度,故摸爬杈的称谓祖辈流传了。爬杈即蝉幼蛹,据说不同区域叫法不尽相同,有地方叫知了猴、知了鬼、借留鬼儿,还有叫烧钱子龟各不相同。其实它学名谓金蝉。这小可爱手指关节般大小,肤色深黄,圆肚下两排多足,且以膀大腰圆为美,标准身材都胖嘟嘟肉乎乎。头顶两侧凸出俩黑硬壳黑芝麻似小眼,左看右看都瞧不透里面是否有眼珠转动,疑惑它却能看清方向道路。

爬杈只在夏日天擦黑从地下豆大般土窟窿拱出,它初来世间哪儿也不去,径直朝着离自己最近的树运动,爬至树干趁夜幕遮羞,后半夜悄然褪去衣衫,黎明前浑身旧貌换新颜,脱胎换骨完成蝉的蜕变。清早未经阳光洗礼的蝉浑身清新淡黄,柔软得若刚出生的婴儿,丝般羽翼还未来得及完全舒展,嫩嫩的样子让人不敢高声语,唯恐吓着它,成语金蝉脱壳即此期间景象。

爬杈蜕变蝉后树干上留下壳的空皮,白天专门有人拿长棍子捣下来,一个夏天能积攒一堆,何时小孩子肚子不舒服,伸手拿几个出来“呼啦啦”揉碎,烙饼和面时把碎末撒进面团揉匀,鏊子上成薄饼后再靠火边烘干,这样烤出的饼俗称焦馍,大如小锅盖,一掰“咔嚓”开。入口酥脆耐嚼,满嘴口齿生津。据传爬杈皮可入药,有调理消化之功效,因单独食用没什么味道,如此药食同疗才保持原有功效。

手快的人星夜八九点会收获大半桶爬杈,它们在水里密密麻麻你挤我扛漂浮一层。水是防止爬杈顺桶壁爬出采取的手段。想象着明早鏊子上一片“滋啦啦”酥脆焦黄,满院子香味扑鼻的诱惑,暑气渐消的夏夜心里甭提多舒畅。

更有甚者,大孩子摸爬杈到半夜,树身低处的爬杈少了,他们会聚集一起生孬点子。合伙用几只手电往一棵树上照如白昼,随后伸腿蹬脚用力踹跺树干,光亮和震荡让枝杈上的蝉在夜幕瞬间迷失意识,身不由己顺着灯光 “唧唧唧”叫着纷纷栽落地下。

还有遇雨后傍晚,雨水漫退后的地面,爬杈藏匿的小洞眼就显现出来,孩子们拿铲子下挖,挥手几下,爬叉就在湿漉漉的土壤里被翻个底朝天。

次日早上,把爬叉从小水桶捞出淘洗干净,腌拌油盐摊上烧热的鏊子,稍倾爬杈就开始飘香了,户外玩性正浓的孩子闻到就会被香气拽着往家跑。

摸爬杈,童年挥之不去的印记。

美味佳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张说实话的报纸一一第一财经日報 2.28在该报看到一则消息:标题是“9省份GDP超1万美元,广东排在内豪古之后”...
    王德禄阅读 262评论 0 0
  • 今夜如往常一样,星星稀落 冬天的手指封住了天黑之前 最后的黄昏的余晖,像烈火燃烧 洒在金色大街上的,晚霞的告别。 ...
    宜官阅读 611评论 0 3
  • 虽然写了很多本变态心理学的阅读笔记,但是变态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呢?我似乎还没有和大家分享过。与<认知心理学>对论述...
    岳小姐阅读 885评论 0 2
  • 这样的盛夏酷暑,近几年没有遇到过。时人有很多消暑方式,最普遍的是出门到阴凉之地,游山玩水顺便避个暑,朋友圈里晒着世...
    xhy0606阅读 655评论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