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去一个古旧村子,参与拍抗战题材的电影,当时年轻气盛,心血来潮,不嫌辛苦,过了一把当群众演员的瘾。
那天招募去的大多是年轻人,个个都生龙活虎,却要去扮演战场上的尸体。
取景拍摄的场地距市里很远,我们群演五六点就集合出发。大巴车开过去以后,我们开始避雨和等人,一直到雨停,才看到另外一波人出现。
剧组各部门马上行动,调运各种物资道具,一辆辆的大卡车停下来后,我们拿我们用到的东西,群众演员要穿的服装都很旧,我们试衣服,导演和工作人员就布景,有指导的人员安排我们,虽然是尸横遍野“不动的人”,也要很用心地展现生命悲壮的“死相”。
我们从一开始预备了很多次终于等到开机,而之后我们好像一直都出于被拍的状态。摄影机位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稍微放松,但是不久以后我们又要到前面的空地上补位。保卫战已经结束,男主一步一步爬出村口,从死难同胞和歼灭敌人路过,我们群演就是竖着耳朵,听任命令,然后用身体摆出各种姿势,描述硝烟弥漫前这里发生的事实。
我刚开始扮演死伤农民,后来鬼子不够就一直是躺枪的鬼子。
整整一天下来,我们一直在完善一个宏大的场景,导演组和主要演员有一些小的细节要在旁边补镜。我们在下面只能躺着不动,农民和鬼子都演了很多个位置,当时闻着烟,熏着火,满脸黑灰,身上的果酱把苍蝇招来,团团乱转……屏住呼吸的时候,我好像真的成为这场战争中遇难的人,作为生命的旁观者,我又仿佛在审视感受着死亡的恐怖。
女主当时和男主有一场对白,戴手镯的场景也重复了很多遍,因为离遮光罩下的主角近,导演提醒我不要乱动,也不要露脸。
我们收工那么晚,结果还要收拾东西到外面集合,准备杀青,等完了拍照清点装备。
有一个相当于番外,小剧场的戏份,是安排有三个鬼子,以不同的动作在绿幕前来来回回地过场。我因为紧张调整了很多次,还是被换了下来。当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现在遗憾的是那部分并没有加上去,可能因为那段含有喜剧性的成分较多。
渊子崖保卫战,同学说在电视上看到,问我是不是这个。原来已经上映了大半年,不过能在网在找到的地方极少,央视电影频道有播。欣慰是这电影属于抗战题材,狗血戏份并不多。据说历史还原度很高,能看得到的评价都比较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