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学习分享第三天  画叙胸臆

昨天试着分析了一位学友的树木画。本着正向解读的原则,我仔细地揣摩我所能够观察到的那些元素所代表的含义,完成了分析。学友说我点出的都是好的方面,但是她也挺开心的。

可能学友对我的分析不是很满意,感觉不够贴近她,其实我也想说,我对那幅画的直觉没有那么好。那幅画的树干很粗壮,顶端是一个有棱角的切面,切面上长出树枝,向两边分开下垂。单线条的树枝看起来和粗壮的树干很不协调。我想了很久,发现这棵树很像一株被斩断过的垂杨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应该是代表着一种很严重的创伤了,而那些树枝应该代表着新生。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事实。

在我自己提笔画树之前,我的心里是有着怀疑的,我不太相信一棵树能够反映出我的一个状态。但是当画面呈现出来之后,我再省视我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就越来越感觉那棵树就是我自己。这也许有一点自我催眠,因为我知道我是为了什么而画它。

如果我是在毫无预设的情况下去画一幅画,我会怎么画、画什么呢?我想我很可能还是会画一棵树,因为就在前几天,我刚刚和儿子聊天时说过:我要努力活成一棵树。有时候我可能会把自己画成一颗草,比方说从巨石下探出头的草芽。

我们上学时可能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愤怒时,使劲儿用笔划自己的作业本,拉出一道道口子,有时会深达十几页;心烦时,会在作业本上画螺旋,最常见的就是圆珠笔的笔芯写不上的时候。

国家人社部“绘画投射测验分析师能力测评”首席专家刘伟教授说:量表是意识层面的心理测量,绘画是潜意识层面的心理测量。潜意识里的我们常常是我们自己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常常会有别扭的感觉。画叙胸臆也许是我们了解自己、接纳自己、陪伴自己、怜爱自己的一个好机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