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晚我在河南教师读书会群里分享了韩素静老师的《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其中第二个导读题是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方法有哪些?
书中主要讲了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从题目切入等方法。大家交流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如从生活引入;可以用其他人物对文章或主人公的评价引入文本;问题引入,学生的疑惑自己解答,乐在其中;文中的关键句也可以作为切入口;从字词导入更能凸显语文课的语文味,如:贾志敏老师的《我的发现》就从认识“发”的繁体字导入的;《窃读记》从“窃”字导入。
印象最深的是洛阳的雷晓玲解读从题目引入文本。牵一“题”而动全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她常常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孩子们欣欣然走进文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并不是简单几个字的堆砌。透过这清澈的眸,我们可以迅速捕捉到许多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梗概、写作的脉络、作者的观点等。教学实践中,她常视之为珍宝,不断挖掘、延伸、提炼。
她还说:“杜甫教导著书人“语不惊人死不休”。每篇文章,行文语言尚且如此,作者在文章题目拟定上,更是别具匠心。
下面是她讲解《端午节的由来》时解题的三个阶段:
以“端午”激发兴趣
“语文课上,我们只有两个任务:写好字,读好书。保证能圆满完成的举手?”小手林立,信心百倍,喜欢在课堂伊始看到他们自信的样子。“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在细心的提醒下孩子们随着
我板书的节奏书空,写下“端午”二字。“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二字”激起千层浪,“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孩子们争先恐后,热情高涨,但缺乏深度思考。“还有吗?”教室沉默片刻,浩翔突然兴奋地举起手:“老师,我想到一个人---屈原!”此时的表扬无需吝啬。“你们由一个词联想到一件事、一个人,很了不起,还有吗?”我边说边缓缓板书“事、人”二字。孩子们思如泉涌,我得乘胜追击,继续挖沟造渠,加以疏导,说不定会遇见更意外的精彩。静谧一片,不急。悄无声息,不急。小家伙面面相觑,眉头紧锁,不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想拥有别样的美好,首先你得耐得住性子。终于,卢瑶小同学笑眯眯地站起来:“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丫头,真得给了我们惊喜,出口成诗。孩子们的眼睛亮了,我知道,那是文字映射的光。
一词,一事,一人,一诗。如此神奇。
以“端午节”----讨论习俗
一个“节”字让孩子们陷入迷雾:“看到“端午节”这个词,你又想到了什么?”几个孩子犹犹豫豫地举起手,四下环视之后又慢慢放下。“这不和看到“端午”想到的一样吗?”小家伙们心里肯定这样想,但又清楚那一定不是雷老师要的答案。“谁能用“节”组个词?”“节日!”“节目!”“过节!”“春节!”好,这正是我想要的“梯子”,让孩子们顺着往上爬,就会看到“花”,“春节我们会干什么?”紧紧追问那个小姑娘。“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其他孩子迫不及待补充。“这就是春节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的习俗?”这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系数极低:“中秋节团圆吃月饼”、“七夕节家家乞巧望秋月”、“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清明节扫墓思念亲人”……
“六一儿童节”从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嘴里蹦出来时,真的要感谢他,这个“不和谐的音符”被我轻轻一拨,小家伙们真正明白了“传统”和“国际”的意义。
“端午节的由来”----走进文本,感悟品质
如此一番,解题完成一半。板书最后三个字,小家伙们兴味盎然,等着雷老师“发招”呢。“谁能把“由来”换个词?”“来历!”一个小姑娘一语击中。“三年级哪一课课题有这个词?”看到孩子们“蠢蠢欲动”的样子我有些窃喜,喜欢他们思得深刻、动得灵巧的样子。“年的来历!”迁移旧知,用“回忆”来铺路。“好,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篇也不例外,让我们一起走近“端午”,走进“屈原”!”
深入文本,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孩子在个性化阅读中都形成自己的小世界,用独特的心灵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我珍视这样的“独特”,我喜欢这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结束语:一条龙要飞起来,要活起来,“点睛之笔”不可少。我们对待文章的题目,要像对待龙的眼睛一样,使之灵动、传神、引人、喜人。
这不就是我理想的语文课堂的模样吗?分享给大家,愿大家能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