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高强度、时间紧、景点多、花费少为特点的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风靡网络,成为了年轻人争相模仿的旅游方式。大风过境,部分青年干部难免受到影响,盲目将“特种兵式”工作方式运用到调查研究工作中,强化调研时间管理,一天走遍N个目的地,这类留痕不留心的形式主义做法,严重偏离了调查研究的本意与主旨。
调查研究需警惕“走马观花”乱人眼。调查研究不是赶路,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路。片面追求调研数量,将调研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疲于奔走在调研点中,以走过代替想过,既无抽丝剥茧的时间,又无深度思考的收获。郦道元在撰写《水经注》时,跋山涉水,亲自到各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李时珍历时27年参考历代800余种相关医药书籍后,结合自己的调查研究写成“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只有经过时间的酝酿和步履的打磨,调查研究的结果才会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因此,在调查研究问题上,广大青年干部要避免做追求“数量”的特种兵,要做追求“质量”的步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边走边思考;要做追求“高度”的伞兵,高屋建瓴、站在全局高度,把问题搞清楚、看明白;要做追求“精准”炮兵,坚持“一竿子插到底”,针对问题一追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调查研究需警惕“网红打卡”当游客。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近期,部分青年干部受“特种兵式”旅游打卡网红景点的影响,“哪里热门去哪里”,在开展调查研究实际工作时,盲目跟风,“重走红军长征路”,在工作开展较好、经验成绩较多的“网红”目的地拍照留痕,以此证明“到此一调”。然而细看这些所谓的“网红路线”,有时仅仅是一个“好出文”的研究载体,用以撰写调查报告,难以触及到问题的深层次矛盾,缺少了青年干部凝视基层问题、难题的独特性视角,无形之中也加重了青年干部对基层问题的刻板印象。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青年干部只有结合问题,深入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才能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调查研究需警惕“按部就班”走路线。“特种兵式”调研讲究高效率,因此部分青年干部过分注重调查研究前期“充分准备”工作,撰写调研工作方案“不厌其详”、规划调研线路“层层把关”、安排访谈对象“精挑细选”,设计调研进度“滴水不漏”,却忽视了走访中发现问题、在访谈中找寻办法这一主要目的。1961年,刘少奇在家乡湖南开展了为期44天的调查研究,期间除了听汇报、请干部群众开座谈会外,还不让社队干部陪同,带着秘书径直来到老乡家里,铺禾草,睡门板,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走访父老乡亲,最终搜集意见形成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用实践证明,调查研究不是工作落实,无法按照时间清单、任务清单徐徐推进,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步骤,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