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的内容来自于《变态心理学-整合之道》第一章的内容要点。
人们口中常说的“心理问题/病”,实际上应该被称作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书中虽然没解释为什么这么叫,但我猜除了更符合现实情况外,还因为我们常常用“你脑子有病!心理有问题!”来骂人,所以“心理障碍”听起来显得就没那么“歧视”。一名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说“你有心理障碍”,听起来总比“你心理有问题/病”更易于让人接受。
扣这种小字眼儿真不是我磨叽,而是我们常常忘了这样普普通通的一个标签,或者一句话带给他人的影响。要知道,最终导致一个人变得“心理障碍”的,很可能正是这些言语上、行为上、环境上施加的种种影响。关于这方面,更全面的观点我在以后文章会写出来。
今天主要说下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了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或者说异常行为是指一种心理功能障碍(认知、情绪或行为机能的紊乱)
表现为三个方面:
1/内心痛苦
2/社会功能缺损
3/行为异常或反社会规范
内心痛苦大家都理解,只有产生痛苦,相关行为才能被判作异常。但我们不能仅凭这一点来判定心理障碍,因为痛苦是生活中必定会经历的部分,而且有的心理障碍如躁狂发作时会感到极度兴奋。还要参考其他表现。
社会功能障碍不是指一个人有“一点点内向、害羞”,而是这种状态达到的程度导致此人即使非常想交朋友、想工作,但还在极力避免的状态,这时,我们说他社会功能出现了缺损。
行为异常或违反社会规范这一条也很重要,但同样也不能单独使用,更不能滥用。有很多前卫的艺术家、思想家虽看起来“离经叛道”但却不能单以此条说他们有心理障碍。也不能因一个人持不同的“政见”而将他关进精神病。但若一个人的行为看起来“失控”,或者与文化习惯严重不符,就很有可能符合此条标准。例如,在葬礼上毫无原因的放声大笑,或者经常用暴力行为袭击他人等。
其实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以上三点我们都曾有过,只是程度不同。
所以目前心理学界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考虑相应的症状表现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某种心理障碍(例如重性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典型”描述。这种典型描述的方法,就是原型。
也即,一个人的症状(例如内心痛苦、做什么都没兴趣)越符合重性抑郁症患者的描述,就越会被诊断为重性抑郁症。
这么看来以上三条是很粗略的自检标准,但却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如果你感觉自己每一项都“很不好”,那就需要尽早寻求专业帮助。
在今后的文章中,我会详细列出各种常见心理障碍如焦虑障碍、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应自检方法。
完。
把每篇文章写成一次心理咨询。